今日晨读《论语.泰伯篇》这一句: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校”,为“计较”之意。
虽然这是曾子在忆好友(颜回),却也是给我们描述了为学为人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道自己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如同孔子之前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认知局限或是技能缺陷。所以曾子说,他的朋友(颜回)曾就是这样,已经是公认的能人,却向非能人请教,学富五车却还问询于比自己知识少的人。
第二重境界: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忘记自己
满腹才华却虚怀若谷,谦逊如居洼地之水,如老子所说,“居善地,心善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便被人冒犯,不被尊重,也不计较,不记恨。
这一层境界已经是极高的了。这几乎已经是忘记自己了,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了。可为什么我说还有第三重境界呢?
因为,我以为,“犯而不校”在主观动机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忍着,即便你犯了我,我也不和你计较,因为我知道宽恕是一种美德。但我内心其实是有不开心的,我是刻意用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是有为的。
而另一种,便是我以为的第三重境界了,我主观上不认为你是犯我。无我无执。觉悟于万物,活在当下
在这第三重境界中,他内心是豁达通透的,没有什么人和事能够让他情绪过多的波动。即便在别人眼中是你冒犯了我,甚至很对不起我,但我却不以然。我内心深处,就没觉得这算是冒犯,这就不是事。为何?因为,我有我心中的“道”。我就不是我。万物于我,都是缘。我是无为的。当是即是,当下即释。
我不知道曾子和他的朋友(颜回)是属于什么境界,这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或许,在某些时刻,分别处在不同的境界也不可知。总之,他们已经是非常非常的高境界的人了。
因为能够处在特别高的境界,故而,“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便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以上,便是我以为的三重境界,知道自己,忘记自己,无我无执觉悟于万物。和有缘的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