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杨天真的播客,讨论如何面对“离开”这个议题。有个观点我认同: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要摒弃“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别人行为”的妄念,不再执着于“我都XX了,对方/事情为什么还是不顺我意”的巨婴思维。首先,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次,我在别人世界里也只是个NPC。所以,“不可控”才是人生常态。我只需要做好自己世界的主角就可以了。
另外要讨论的话题是我对亲密关系的反思,有点困了,我只写几个思考结论不作展开:
1.总体而言,在过去17年,我对伴侣这一角色有精神依赖(非物质)。这种依赖背后反映出(1)对自我意识空虚的恐惧。我在逃避与“空无一物的自我意识”独处和对视,我在逃避建构自我价值的艰巨工程。(2)对精神援助的需要。在虚假繁荣的二人世界中,我认为我是弱者——我的精神力量很弱,自我内核缺失,于是,我以此为武器,要挟伴侣给予我精神上的援助。
2.其实,我一直没有发展出独立人格,我只是发展了处理关系的种种技巧,这种浮于表面的东西。
3.我的每一段亲密关系特征:(1)不对等。不是成年人vs成年人的关系,而是我作为一个巨婴,接受了成年人的贬损、教导和庇佑(2)关系的识别、开启、中途沟通、推进,一般都是顺利的,但最终却无不走向交恶,说明我不擅长经营长期关系(3)长期关系中,遇到问题我不去推动解决,而总是一次次选择重开。可,我真的要通过一直重开回避解决问题吗,更重要的是,回避自我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