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问:太阳病中,恶风与恶寒有什么区别?风、寒时常一起,恶风比恶寒轻一些吧?
(源自医圣《伤寒论》条文,太阳病中风证的人,会发热,汗出,“恶风”。而另一种太阳病的伤寒证的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问题特别好,我来参与交流一下:恶是怕,区别点在风邪与寒邪。
一、寒
天冷时人自然怕冷,伤寒的伤是受伤,说到人“受伤”了能想到皮肤有破损,伤寒证的病变部位在表,大多深度在肌肉之外,恶寒因为:1.体表卫阳在温暖体表寒冷时,如手握冰,消耗损伤了,温煦肌肤作用丧失。2.因为体表毛孔关闭而没有出汗,没有风冷系统,但是心率增快,发动机发热不断增多,人体发中高热,39度到40度左右,比中风证发热高些,体内外温度的反差造成恶寒感。
二、风
说到一个人中箭,能想到这个箭头不是挂在皮上,不然一走就掉了,箭头一般是越过皮肤深入肌肉了,所以,说伤寒,而不说伤风,医圣用的字是中邪的“中”,代表位置深。
中风证,因为风邪伤了皮肤腠理的卫阳,以至毛孔关合失司(《灵枢.本脏》:“卫气者,司关合者也”),皮肤毛孔张开的,这时容易伤到风,外邪共有六淫邪气,风可以夹带其余五邪进入腠理,如风在冬天带入寒湿进入人体,叫骨痹(骨痹常见的症状有关节部位骨骼肌肉剧痛、四肢酸软、身重乏力、烦躁多汗,也就是当下不少人得新冠时的病情写照),所以这个证的人不适合在风地里吹,他比其他证的人更容易中风邪。
以阴阳学来看,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是八卦之一,巽卦☴,属木,风性核心是“无孔不入”。
反观不动如山的艮卦☶,巽卦☴是在中间有了不同。上面的“一”和下面的“- -”代表天地之间(因为天为乾、乾卦(☰ )、地为坤(☷))。在天地之间安稳不动的,像大山一样,是阴的爻- -,三者能够拼凑成艮卦☶。在天地之间到处乱跑的,是阳性的东西,用“一”代表,三者合而为巽卦☴。
放在人身上,中风证的人因为恶风躺在床上,是表证,上面的“一”相当于皮肤的边关长城,最下方的“- -”相当于条纹之间有空隙的肌肉,中间“一”是指风邪已经通过皮肤毛孔进入腠理,开始乱窜了。人体中的风就是肝木产生的风,所以肝风上扰的人头眩晕,就是看天地之间什么都在“动”,可以出现目涩、耳鸣、口苦、偏头痛,有窍必窜,有穴必走。体弱中风邪的人出汗位置也不固定,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脸上出汗,活动时胸口出汗,睡觉时腰上出汗等。
所以为啥会中风?
体表阳气衰弱,类似那句古诗,春风度了玉门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将士成为风邪栖身之客(邪之所侵,各从其类),两阳相叠,狂躁癫疯,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且边关丧失了皮肤毛孔适当的关合能力(阳主发动功能);或者因旧病里病阳气调头转入内战;或者作息不规律造成阳气不纯、阳失其所。中风证的人比伤寒症的人要精气虚弱,没有阳气固摄的腠理的阴液,孤阴不生,同时风主疏泄,贼兵入城后,流民透过大开的城门流失,所以叫“汗出”而不叫出汗。因为皮肤的感受性比肌肉强,中风证恶寒没有伤寒证感受明显,也因为出汗了,同时卫阳弱,所以体温上不去,没有进一步的体内外温度反差的怕冷。
并不是说一个体强(卫阳强)的运动员出了汗他就会怕风,因为它仍有足够的营阴可供转化成卫阳。必须是在腠理的卫阳消亡失守,阳气不能固摄腠理的阴液而汗出,就像有的体弱的人会见风流泪,像乌贼逃避强敌而喷墨,阴阳俱损才会不御外敌。腠理就相当于人吃带皮筋的牛肉,那个皮筋和肉之间是有空隙的,在人体就是筋膜层,里面有筋脉营阴,和伴生的卫阳。也就是有皮下血管、血脉的血浆体液,有淋巴管的淋巴液,有腺体比如汗腺、腺样体、泪腺的分泌物。
所以体质差的人,肌肉是柔软的,皮肤纹理粗疏,皮肉分离、之间的空隙较大——皮松,平时四肢摸上去温度热,但是会怕冷。所以会伤寒证的人,平时卫阳旺盛能吃能喝,四肢摸上去冷,但是不怕冷,伤寒时身体腰部以上充血、有力御敌。中风是兵营没兵,所以核心要稳固根据地和广泛“补兵”,没弹怎么发兵?
三、病机与对策
中国阴阳学,御敌的方法在于积极的有情克,如烈阳照冰河。积极带有乐观、灵活、流动之意,在于发现病症时就主动及时阻断病程,不拖延。不让病邪传里加重,比如第一次感染新冠时没处理干净,二次感染可能会面对新感+旧邪的局面。流动是指让正邪交结之处、阴阳固涩之处气机畅达,如活水流动,死水慢慢就臭了。有情是指天有好生之德,困敌不围死,留一条逃路,比如针灸的泄法,中药的发汗。
有情克如夫妻阴阳有了矛盾,床头吵架床尾和,即便撕破脸,多数仍留有情面。但是甄嬛传的后宫女人之间是无情克,如一个家里出现两只同性老虎的相争。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对敌不是自损八百克敌一千,智能调控,化敌为友。
伤寒的寒邪是阴邪,在边疆已有骠骑守铁关,治疗方法就是麻黄汤的闪电战全军出击,急欲直达,这是阳谋。麻黄迅生,轻散肺经火郁,不需借汗于谷(米粥),如轻骑兵单刀直入,一战成功,战若无成,可一而不可再。
风邪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阳邪正盛,在外城池失守,后勤援兵凋零,只能四渡赤水,保存有生力量,不是拼凑工农上前线送死,而是论持久战,运动战,敌后游击战,所以桂枝汤的药用是温补。而且“病症犹在者,更作服”,煮药一次最多能服九次,指阴的徐图之谋,不缓不急。(人体脾胃主肌肉为土,巽木属风克土,所以桂枝汤,就病变位置来说是“解肌”,目标是用辛散的药——桂枝生姜削弱风邪;核心是兵源不足、也因为肺气虚而补其母的“补脾”,所以选择发散力还不如葱白、更不如麻黄的桂枝,桂枝和生姜都有下达的效果,这个下达让人体中央的脾胃就很舒服,传达输布了大枣白芍的津满和桂枝生姜的阳温。)
所以从病邪数量上、病情发展上、患者体质上来看,中风比伤寒严重,只是看着病情激烈程度和恶寒程度上没有伤寒那么厉害。就好像急诊科对叫疼叫得厉害的人,不很关注,反而更关注不动不吭声的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