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母亲节,母亲节的当天早晨驾车上班,听河北音乐广播,女主播陈述了一段独白:有妈妈在的家里总会有晾好的凉白开,有妈在的家里脏衣篮里总是空的,有妈在的家里地板都是纤尘不染的,有妈在的餐桌上总会摆上热乎可口的饭菜……,这几点陈述虽朴实,可是事事讲到了听众内心深处,城市人起早贪黑的忙碌奔波,无论天多晚,夜多黑,风多大,路多远,都努力奔赴自己心灵与身体的避风港。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的,年少只知四季变化,衣服是妈妈给准备好的,纵然不是锦衾玉帛,却是温暖时宜的。想想杜甫的多年布衾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我儿时妈妈年年拆洗的带补丁的被子是多么温暖舒适。一日三餐虽只是粗茶淡饭、咸菜豆子,如今来看却也是最养人的五谷杂粮。那时候农民种地真挨累啊,6、7月份的时候顶着太阳要给庄稼拔草,那个时候的种子不用农药,往往都是草苗不分,庄稼要拔3遍草。《悯农》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对劳动农民贴切的纪实。汗水浸润了土地,烈日晒黑了脸颊,但那个时候的粮食也是很香的。没有农药,只有虫子偷着抢着吃的粮食,就着葱蘸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到撑。
在我的老家,妈永远是最后上饭桌吃饭的人,夏天白菜🥬叶子能打饭包的时候,她甚至顾不上坐下来吃饭,站在桌边,揪俩白菜🥬叶子铺饭桌上,揪好葱段儿,用葱段儿蘸酱,抹到菜叶上顺便均匀的铺上,用筷子🥢叨些韭菜花末儿,辣椒末儿,再洒些打饭包不可或缺的灵魂食材——香菜,把二米饭铺在菜叶子里,双手用巧劲儿让菜叶子把饭裹结实,两只手抱着大饭包,坐在板凳上大口的嚼着,又香又饱。赶上做面条、饺子🥟,妈妈总是先让我们吃第一锅儿,她最后吃。有的时候家里来且,她更是让我爸陪着“且”先吃,我们小孩都吃“第二游”,她最后吃。所有的一切她从没抱怨过一句,多年来如此,这是我始终不及她的方面。
其实母亲节听广播的那个时刻,我就想写一写,题目就叫“妈妈”,那一瞬间我感觉我有好多好多想写的镜头,今天趁着坐车的空隙腾出心情写一写。如今我也是妈妈,我自觉比起我妈对我的付出与投入,我对我的孩子的爱和付出是加倍的。但是有些方面始终不如她,比如她的勤劳爱干净,家里的被子每年都要拆洗,棉花都要摘(zhai二声),类似于现如今的弹棉花,只是她用手工弹。摘完棉花的被子重新被妈妈缝上,掺着洗衣粉香味儿又篷又软的被子,格外暖和。
今年的母亲节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也没给她买礼物,不知道她知不知道5月12号那天是母亲节,有没有在心里责怪儿女的疏忽,但是我想,这些个都不是太重要,日复一日的惦念,过年过节的看望,是更让她高兴并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