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了对0到1岁,也就是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
婴儿时期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需要担心会被宠坏。这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最好的玩具,这阶段父母可以做一些促进父母和宝宝良性沟通和加深感情的活动:比如反复模仿宝宝发出的声音,做触觉游戏,还要经常和宝宝说话并开始情感启蒙。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正确处理这时期宝宝的分离焦虑,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物品或者用频繁的短暂分离来让孩子逐渐适应。再一个就是要高高兴兴地离开,不要让孩子担心父母会随时消失。
说完0到1岁的宝宝该如何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对2-3岁的孩子,家长该怎么运用情感引导式教育。
2到3岁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爆棚,他们不仅在探索着世界,还在迅速掌握新词语新句子,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小脾气。而且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沉浸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中国有句俗话说“两岁的孩子是猫狗都嫌弃的年龄。”所以在这一阶段,被孩子折腾到快要崩溃的父母很容易一时冲动用打屁股或者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而2-3岁,又是孩子具有极大可塑性和脆弱性的阶段,暴力的方式不但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还会带来一连串的潜在恶果。
打孩子
打孩子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孩子将来在校表现。有研究表明,打孩子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利于大脑学习的。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愤怒或者害怕,这样孩子就会提心吊胆,学习也就戛然而止。而且经常生活在对暴力的恐惧中的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学习上也自然难以提高。
打孩子就是唆使孩子使用暴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打了才听话,那么你所给孩子的传达的理念就是:用拳头说话。经常打孩子的父母可能会亲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暴力犯罪分子。
很多父母觉得这样说过于严重了,只不过是打两下屁股,就能导致孩子长大后违法犯罪?哈佛大学犯罪学家谢尔顿对正常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某些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日后做出反社会的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的苗头早在孩子三岁时,也就是还接触不到家庭以外的不良影响之前就有所体现。
暴力其实是为家长提供了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父母觉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都知道,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为什么伤害孩子却叫做管教呢?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企图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
暂停活动法
除了打孩子,很多家长还喜欢用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叫暂停活动法,暂停活动法就是指当孩子出现不可接受的行为时,父母就把孩子强行从有趣的活动和注意力中带出来。比如,一个刚两岁的宝宝把饼干扔在地上,然后用脚去踩,这时候妈妈很生气,就把他抱到角落里罚站,还有的父母会在角落里准备一个小凳子,孩子每次一犯错,就要被抱过去强行坐在那,只有坐够5分钟才能起来。
这种方法备受父母青睐,甚至有些所谓的育儿专家也特别推崇这种方法,但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同样没有效果,反而影响亲子关系。
那些喜欢用暂停活动法来处罚2到3岁孩子的家长,通常是缺乏儿童发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之所以会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是因为他们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正在喷涌,这时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几乎为零。此时,他们比平时更需要父母而不是惩罚。
像上面我们说到两岁的孩子把饼干扔到地上去踩的例子,其实这个孩子不是故意在搞破坏,而是他不知道把饼干放在地上踩碎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只是喜欢听这时脚下发出的声音而已。如果这时妈妈把她抱到角落里,反复问他:“你还闹不闹了?”孩子肯定会哭着摇摇头。妈妈则会以为这样能让孩子很快意识到错误,但其实,在被暂停活动所引起的情绪压力下,孩子很难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和要求,他甚至还不知道不闹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年幼的孩子还不理解暂停活动的意义,幼儿暂时停止了错误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明白了为什么受惩罚,他们只是因为害怕失去了父母的爱而已。
谈心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作者建议父母放弃暂停活动法而是采用谈心的方法。这种谈心的方法是温柔且不带惩罚意味的。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为他提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来看看谈心策略的步骤:
首先让自己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和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还可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自己做的事是对还是错。
如果孩子还是没冷静下来或者仍不停止错误行为的话,那就把他带到一个“安静区”或者“思考区”,这里和暂停活动法不一样的关键一点是,不是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而是要和他一起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
这时候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平静下来。一般来说一个获得理解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一直焦虑下去的。等孩子平静下来后,父母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或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难,就重复几次。孩子理解后,问问他:“下一次你要怎样做呢?”,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父母要告诉他。
讲到这,父母可能会觉得很苦恼,打和暂停活动法都不起作用,那孩子发脾气时该怎么办?父母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但他们的沟通能力又跟不上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所以当孩子没有获得充分自主权的时候,就会很生气,但又不会表达不满。所以说,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
孩子耍脾气
孩子耍脾气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
无论是为了表达不满还是为了寻求关注而发脾气,最让家长头疼的其实还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的时候,因为没有比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孩子争执不下更丢人的了。比如和孩子去超市,孩子因为不让他吃还没有付款的东西而在地上打滚,这时候父母不仅感到愤怒还有尴尬。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好方法:把孩子抱到一边,蹲下来和他的视线持平,轻轻地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我知道你因为妈妈不让你打开吃的东西而生气。”这时候要记住,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管教孩子,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难堪和愤怒,只会引发他更强烈的抵触情绪。说出原因后,继续问他:“我能帮你做什么吗?”如果孩子说不出来什么,你可以说出你希望他怎么做,总之要充分体谅孩子的心情。
除此之外,还有个对付耍脾气的孩子的小妙招,那就是用毛绒玩具或者手偶来赢得孩子的合作。因为2到3岁的孩子的想象力正在蓬勃发展,相对于父母的命令和指挥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心爱的毛绒玩具所发出的指令,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比如你的孩子有一只特别喜爱的玩具熊,当孩子不愿意乖乖上床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把玩具熊挡在你的脸前,用玩具熊的口气说:“让我看看是哪个小宝宝还不睡觉,我可不喜欢不按时睡觉的宝宝呢。”听到玩具熊这么“说”,孩子通常会开怀大笑,然后乖乖躺在床上。
总结一下:
对2到3岁的孩子,打孩子是最不明智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会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会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家长常用的暂停活动法也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2到3岁的孩子还不理解暂停活动法的意义,父母应该以谈心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既然孩子打不得,暂停活动法又不适合,那孩子发脾气该怎么办?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发脾气是正常的发育现象。其次孩子在发脾气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时,一定不要当众管教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耻和愤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带到一边,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感受的,然后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充分体谅孩子的情绪。
明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对4到7岁的孩子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式引导。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