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自己衣柜中总有一些衣物,自打穿过一两次后,就很少再有穿上它的机会……
假期回老家,整理衣物时,突然看到挂在衣柜里的西装和放置在鞋柜中的皮鞋。说这些衣物是新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那是一年前结婚时买的,就在结婚当天穿过一次。
仪式结束后,再也没有穿过了。究其原因,一来没有正式的场合可供穿戴,二来这种衣服穿着要精细打理,像我目前这样忙忙碌碌于路上,穿衣随性喜欢自然的人,穿上倒多了一些束缚和不适。
因为上班后,很少回家。因此,家中的衣柜也就不那么讲求专人专用,父母的衣服也时常挂那么几件。衣柜的一角,父亲的一身许久不穿的西装也照例挂在那里,很少有人问津。
记忆中父亲是极少穿西装的。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似乎常听人说有种做衣服的布唤作“的确良”,字正确与否我没有查证,但从长辈的口中可以大胆臆想,应该是质量不错,大为流行的一种缝制衣服材料。
父亲是工人,游走于各个工地是他几十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布鞋、防爆水壶、草帽、手套是他的工作标配,泥土、烈日、雨雪、严寒是他常年的朋友。
近几年他有了几次穿西装的机会。一次是我参加工作,他和母亲来到我上班的城市安顿我,另一次是妹妹嫁人的婚礼当天。这是我见到父亲为数不多的精神十足,容光满面的样子。
五年前,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所学校任教,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手中的通知书沉甸甸的,回想读书以来的辛苦和一步步在父母的培育下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从一个小镇做题家成为大城市的一位职场新人,总觉得父母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对自己的求学路也是一个交代。
在老家陕北,让孩子上学有一个专用词语“供书”。同大家现在熟悉的供水、供电、供房贷一样,一个供字所承载的是父母那一辈人生活的艰辛和期盼儿女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供书的过程是默默的,是隐忍的,是长期的……
父亲和母亲是坐火车来的,起初我并不知道他们会带什么,电话里我也是希望父母正好闲暇,前来我的单位看看,起码知道花开结果在哪里。那天临时外出有事,等我回单位不久,父亲打来电话,让我去单位门口接他们。父亲穿着一身西装,在那个立秋后余夏酷热仍未消散时节,显得有些板板正正,在他的背上,竟扛着一个超大的蛇皮袋子,随后歇息整理拉开拉链,里面被褥、小米、红枣、剥了皮的核桃、炒熟的瓜子,甚至菜园子里的番茄茄子等......这一幕,真的让人超暖。
看来西装革履也不尽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倘若肩上扛着蛇皮袋子,一只手还能插进裤兜,不也是令人尊敬?
我开玩笑地询问,您穿得这么正式,加上这酷热的天气,怎么不换身衣服?父亲瞬时提高嗓门说道:“我娃上班了,爸特别开心,特意让你妈给我找出来这件衣服!”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不止一次这样做的。
前年,妹妹顺利考上了西安市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当妹妹将这一好消息发到家庭群里时,赢来一片称赞和祝贺。父亲群里直接说道他此刻老泪纵横,心情激动。后来妹妹特意和母亲确认,确有其事。这一点,其实我们是不必质疑。
可以试想,谁家父母不期盼儿女成才呢?何况,父亲的供书事业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如今,父亲的西装又一次挂在了衣柜的角落。随之取代这身衣服的更多衣物也多了起来。
如今,我们兄妹三个时常会给父亲买些衣物,让父亲穿得舒服,穿得开心。父亲也把它们当作谈资,偶尔向亲戚朋友炫耀一番,脸上满是笑容。
而这样的笑容,年年都在实现;类似那套西装的故事,个个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