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教育代表作,这本书本是作者写来教导贵族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培养绅士的,但放在21世纪的今天来看,虽然已经过去了四个世纪,但是作者的讲述仍然显得亲切易懂,内容也十分切合当下的实际。我们仍可以用它来借鉴对子女的教育,从而通过教育塑造出真正具有绅士精神的下一代。
这本书包含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两大类,事无巨细地包括了从衣食住行到性格培养、学业进步等的各个方面。其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让他得以拥有幸福的人生,就要对他有足够的关心。作为父母,所要关心的有两大部分,一是内心,二是身体。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内心是至关重要的,但健全的心智通常寓于健康的身体,所以外在的躯壳也是不可忽视的。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在洛克看来,首先要让孩子学会“习惯”——习惯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习惯通过运动对身体进行锻炼等。作者通过讲述斯基泰人在冰天雪地中赤身裸体的例子来说明只要身体从一开始就养成习惯,那么凭借着人类的天性,有很多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其实也是能够经受得住甚至完全适应的。而为了让孩子能习惯未来的千万种未知的变化,对孩子习惯的养成与培养也要适当的加以变化,孩子不能总是睡在有人呵护的温床上,而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就能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举止,这种举止化成的力量就足以支撑孩子在将来以一位“绅士”的身份在社会上立足。
当身体健康问题通过培养良好习惯而得以解决后,孩子的精神健康就成了需要关注的第一要务。让孩子的心智变得健全、精神保持正常,这样才能让他在今后的一切场合都举止得当,能够让自己的美德以理性为指导发扬出它的价值。
习惯的培养在精神健康教育中同样重要,但精神健康教育阶段的习惯培养又分为两个小阶段:习惯服从和习惯克制。“服从”是孩子的意志对父母理性的服从,“克制”是指通过理性的规范和约束对欲望的克制,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当欲望得不到理智的认同时,我们要具有克制理智所不允许的欲望的能力”。
在孩子还未成长到能够自己运用理性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敬畏和顺从之心,让孩子远离“邪恶”,因为这时的孩子还缺乏判断能力,自由和放纵不光对他们毫无好处,甚至可能导致他们走向邪恶,因此必须得有人对他们进行约束和管教,小时候父母对孩子适当的“专制”是有必要的。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对父母顺从和敬畏,这样有利于对孩子的管教,让孩子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德行,拥有良好的教养。对孩子进行奖罚时也要方法得当:首先,需要为孩子树立尊重和耻辱的观念,让孩子持有正确的奖罚观,对孩子的惩罚和奖励需要“直击心灵”,让他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内心的羞愧与痛苦,而不止步于肉体上的痛苦;为做对了事而感到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而不止步于物质上的奖励。一旦让孩子们对奖励和惩罚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二者就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有力的刺激——热爱荣誉和厌恶耻辱让他们学会坚守自己的原则。
对孩子的培养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习惯的培养需要花费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培养孩子在做某件事时的习惯,如吃饭前都必须先去洗手等,但他却总是忘记时,父母就应该反复的要求孩子去做,直到他们记住、做好为止。一种动作通过多次练习,最终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伴随物。
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服从父母,服从的是父母的理智,而不是“淫威”。即使是很小的时候,孩子也是能够区别愤怒与理智的,父母如恐吓般的震怒只会得到孩子的轻视,而真正的权威是树立在正确与理智之上的,这是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敬畏的。作者并不主张棍棒式的教育,而是注重对心灵的教育,过多的鞭打和敷衍的教训只会增长孩子的傲气和轻视,让自己的威望失了分量。对于孩子的过失,父母应该指明,让孩子知道,他受到的教训是针对他的过失而不是他本人。
当孩子能够成长到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时,父母就无须再对孩子正颜厉色、保持距离了。长大后父母应该成为孩子亲密贴心的朋友,因为孩子此时已经可以通过理性来指导他们自己了,他们也希望拥有自由,希望被看作有理性的独立个人,再用专制和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们便不再合适。儿时早已锻炼出的服从良好规则的习惯在此时则会帮助他获得尊重,作为真正的“绅士”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
绅士,是指举止优雅、待人谦和、谈吐得当的人,无论在不同文化中它被冠以怎样的名字,不变的一点是它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在实现这一追求的过程中,教育,恰恰是一种起到重要作用的手段。只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就能通过教育塑造真正的“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