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中经历一次次冲突,反而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加茁壮。孩子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只要父母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投射给孩子,信任孩子自身的应对能力,孩子内在本有的智慧就会指引孩子进行自发性地自我修复。
——通过表达来释放各种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最早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哭,慢慢地掌握语言后,就开始用语言表达。
——当我们是孩子时,会很顺畅地表达感受。
不幸的是,孩子在表达感受时常被打断或否定,以至于慢慢地离开了自己的感受,而离开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离开自己的心灵家园,无家可居的人当然是惶恐的。
——表达和倾诉是婴幼儿早期自我修复机制。
如果父母能允许和接纳孩子表达感受,孩子就能自由流动他的情绪,孩子的自我构建就有了坚固的基石。
——孩子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
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父母与其担心孩子,不如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用爱充实他们的心灵。
与其去教育,不如去爱。
因为孩子不需要教育,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来。
——如何当好协助者呢?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评判,协助纷争的双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协助双方使用双赢的第三法来解决问题。
——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
因为评判,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
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
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从感受与需求出发,从真相出发,从心出发。
——不评判,也包括不赞美。
赞美也是评价,赞美会让孩子偏离自己的中心,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
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
——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尊重孩子,有时就只是简单的不评判孩子,不把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当孩子说害怕时,如何回应?
嗯,你很害怕,你不喜欢。
——完形心理学里讲到,接触被中断就会形成伤口,所以完形治疗的原理就是恢复接触,完成未完成事件。
所谓疗愈创伤,简单来说,就是回到当初的场景中去,恢复接触,表达当时的感受,让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儿。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成为洪水猛兽的。
——从评判的头脑中走出来,允许和同理孩子的情绪流动,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当我们学会倾听孩子时,就可以避免评判孩子。
倾听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同频回应。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同样期待自己的感受被父母接纳,自己的需求被看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其发展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属于孩子的东西,如何处置、要不要分享,都要尊重孩子。
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并感觉安全时,就会自发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