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之困,赋实干之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却常被形式主义的“虚线”缠住手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规定的出台以制度刚性直击痛点。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破形式之弊,以制度刚性斩断虚耗根基。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泥潭。某乡镇干部曾统计,一周内需参加7场会议、整理12份台账,真正用于走访群众的时间不足20%;某村为完成“厕所革命”指标,强制拆除传统厕所却未配套新建,导致村民“如厕难”。这些现象暴露出形式主义的三大顽疾:一是“重痕不重绩”,以材料厚度代替落实力度;二是“重形不重实”,以会议次数衡量工作成效;三是“重责不重能”,以责任状数量推卸管理职责。《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以制度刚性直击痛点。文件明确“地方和部门发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综合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考核不搞‘千分制’”等量化标准,从源头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以数管权”的方式,让减负成效可量化、可追溯。

立实干之基,以权责明晰激活基层动能。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权责失衡。某县曾因职责不清,导致乡镇干部同时承接环保、市监、应急等8个部门的临时任务,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却无针眼”的窘境。《若干规定》通过“三个明确”破解难题。明确职责清单:省级党委指导乡镇建立“履职事项清单”,划清“属地管理”边界。如湖南省《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的措施》实施后,村干部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基层事务减少35%;明确考核导向:推行“群众口碑+实际成效”双维度考核,某市将低保评议、环境整治等民生事项考核权交给村民代表,干部从“材料台账”中解脱,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明确赋能机制: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某县通过“强身计划”,将30%的编制职数倾斜至乡镇,选派12名农业专家驻村指导,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5%。权责明晰带来的是治理效能的提升。衢州市建立“线上+线下”网格准入制度,各部门任务需经县级审核后下发,2024年基层无效劳动减少60%,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

筑长效之堤,以系统思维巩固减负成果。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构建“教育—监督—激励”全链条机制。思想铸魂:将《若干规定》纳入党校必修课,某地通过“基层干部夜校”学习典型案例,引导干部树立“实绩观”。如某镇党委书记拒绝“材料美化”要求,坚持用“独居老人送餐次数”替代留痕台账,获群众点赞;监督问责:建立“基层减负直通车”平台,某省纪委监委对违规借调干部、摊派责任状等问题立案查处23起,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形成震慑;科技赋能:推广“一表通”智能报表,重庆市级部门至村社四级数据贯通,基层报表数量、处理时间、参与人员均缩减60%以上。某街道干部感慨:“现在同样的数据只需填一次,有更多时间跑户了。

”形式主义是“软钉子”,却能戳破干群关系的“暖被子”;减负松绑是“手术刀”,必须刀刀见血、久久为功。唯有以“钉钉子”精神破除虚风,以“实打实”举措赋能基层,才能让干部心无旁骛抓落实、脚踏实地惠民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