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是指一段和谐、信任的关系,而“对”的关系是符合某些特定标准的关系。
“对”的关系是不是“好”的关系?
我们普遍认为,一段关系要先是“对”的,才是“好”的。所以,我们会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先进性原则上的纠正,因为这是对的。比如:入校需要短头发;比如周末也要按时作息;比如放学应该先写作业……
然而,先以对不对来处理,就容易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如先接纳,先建立“好”的关系,进而建立“对”的关系。
一些看似好的家庭,为什么没有“好”的关系?在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心目中,有一个“对”的标杆,他们用这一标杆来约束孩子,一味追求“对”的关系,自然无法得到“好”的关系。
在亲子交流中,要尽量采取对话,而非谈话的形式。谈话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因为孩子知道,一旦家长找自己谈话,一定已经想好了台词,确定了观点,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话中,亲子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倾听,可以拉近关系。
对话和谈话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话的目的是保障亲子沟通渠道的畅通,而谈话是为了达成当下的某个目的。
对话的本质是倾听、尊重,给予对方主体地位,营造无话不谈的氛围。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有限游戏指有胜负之分、要分出高下的游戏。学习应当是一场无限游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学习。
家是不讲理的地方。
讲理的家庭会是一场有限游戏,成员们为延续家庭关系相互扶持,每一个人都是家庭的主体。
相比指责,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家长的说教和孩子的需求无关时,孩子就不会对家长做出回应。
何为教育?首先,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只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幸福。人格的关键词是性格、主体、角色和品德。
其次,教育是受教育者建构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
人是关系动物,当孩子同现实生活、学校、家庭、同龄人关系破裂,就必然会与虚拟的社会建立关系,这也是当下许多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当家长掌握了教育的规律,掌握了处理焦虑的方法,便可以“静待花开”。在我看来,“静待花开”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不关注孩子的成长。
“静待花开”中的“静”不是休息,而是静静地守护;“待”不是不作为,而是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否即将绽放的花朵,是否有开花的潜能。
“静待花开”是哲学,也是教育,而不是放弃努力。
教育不是手段和目标。教育是生活。
最近大声说话的次数有点儿多。
安静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