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你觉得我们更多的受遗传的影响,还是更多的受环境的影响?案例:拖延症的孩子,像爸爸还是像妈妈?
关于遗传和环境这方面,以往的不管是心理学家还是生物学家,其实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就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观点: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遗传决定论,第二个观点就是环境决定论,第三个观点是遗传和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
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高尔顿Galton(达尔文的表弟),主要观点:
1、自然的力量远大于养育的力量。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2、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而儿童心理发展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二、环境决定论,提出者华生Watson,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的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其他的情况,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调教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华生
三、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有比较典型的4个观点。
1、斯卡尔(scar)遗传建构环境观点——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
Genotype——>Environment
(1)被动型 Passive Kind:在环境里被动接受;
(2)唤起型 Evocative Kind:先前遗传的素质在环境中提供条件后发展起来;
(3)主动型 Active Kind:先天遗传被激活后,主动利用环境发展自己。
这三种类型从一开始可能是遗传为主、环境为辅,后来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再后来遗传和环境都发挥这种主动作用的类型的划分。
2、行为遗传学的观点Behavior Genetics
(1)一类的心理和行为(如智力分数、数学逻辑),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都表现一样的话,就归于遗传的因素,也就是不受环境的影响。
(2)一类这种心理和行为(如攻击行为)在环境当中是随时变化的,通过环境的一些强化或者惩罚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归由环境来决定的。
3、概率渐成论的观点:基因、环境在行为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只是比例或者概率是不一样的,比如基因对智力部分起作用,环境对外显行为起作用。
案例:从血缘关系跟他的人格特性、人格属性之间的这样一个相关性,我们看到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跟那个非双生的兄弟姐妹,以及在同一家庭养育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这样一个血缘关系跟他们的个性特点之间的相关性,肯定是同卵双生子是最高的,高达是0.5,异卵双子的性格相似性是0.3,非双生的兄弟姐妹是0.2,抚养的孩子是0.07,这种相关性0.07是达不到显著作用的,0.20也比较微妙,应该也是达不到显著作用。研究的结论是许多的人格特质是中度遗传的;中度的遗传力系数意味着人格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很大影响。
4、素质—压力理论观点Diathesis-stress Theories
这个图示的横坐标是消极环境和积极环境的内容,竖坐标是关于积极和消极的发展结果。两类儿童,一类是弹性儿童,一种是脆弱性的儿童。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弹性儿童,他不管是在消极的环境,还是在积极的环境,他的发展总体上来讲都是比较好的。对于脆弱性的儿童来讲,他在消极环境当中,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环境比较积极的话,它的发展结果也是比较好的。
(1)导向原则:个体发展是有多种途径的;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决定了这些发展道路;基因或环境都有可能限制另一个因素影响发展的程度。
(2)反映范围的原则:阐述了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个人的基因型对任意特定的属性设定了可能结果的范围(比如刚才讲的那个脆弱性的和弹性的儿童,他的发展范围是有不同的),而在这个范围内环境会极大的影响他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父母亲哪一方影响更大?
1、基因的影响
(1)对智力的影响大概占到了50%~60%。跟人类智力相关的基因主要在X染色体上。男生的染色体是xy,女生是xx,也就是说男生的智力,他的那个X主要是来自于母亲,所以他主要受母亲智力的影响;而女生是xx,她这两个X一个来自于母亲,一个来自父亲,所以她就是同时受母亲和父亲智力的一种影响;
(2)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是受父亲的影响。孩子性格跟父亲的相似性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表现更明显。在家庭当中,其实父亲带孩子的风格跟母亲带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孩子是特别愿意跟父亲在一起的,当然是比较宽松一些。所以小的时候,如果父亲陪玩、陪读比较多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性格受父亲影响逐渐减弱。
2、教育的影响:鲍姆林德Baumrind在1971年提出了4种教养方式,划分标准按照回应性和要求性两个维度来划分了4种类型。所谓回应性就是家长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所谓要求性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有明确的适当的要求并能一以贯之地要求孩子达到这样一个标准。
(1)高要求高回应——权威型(又叫民主型,是最好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一种教养方式,就是父母对孩子有明确的合理的要求,给孩子设定一些他们能达到的适当的目标,并且对他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会给予一定的限制。同时他们会很好的去回应孩子,会对孩子的表达他们的爱,认真去听取孩子的想法,满足他一些要求,虽然看起来很严格,但是又很民主,家长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非常有权威的,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孩子遇到困难他都是愿意跟父母说,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的。在这种这样方式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心以及较好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并且比较乐观、积极,安全感也是比较强的。
(2)高要求低回应——专制型;
特点严格但不民主,基本上可以算一言堂,就是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自己,然后设置了很高的目标,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如果反抗的时候,也会非常专制的方式把孩子打压下去,并且对孩子的需求是看不到的。这种教养方式家长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在学校里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可能会比较听话、守纪律。
(3)低要求低回应——忽视型;
忽视型的孩子,就是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关心,也不会对孩子提要求或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不会对孩子表现出爱和期待。对孩子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像这种孩子他就会慢慢的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也容易会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适应方面的问题。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4)低要求高回应——放任型(溺爱型)。
对孩子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很少向孩子提要求,无条件的去满足这个孩子,纵容孩子贪玩、看电视。我们今天看到孩子很多出问题,不是他得不到满足,而尤其是在物质方面是过于的被满足,然后各种规则是过于的被打破,完全是围着孩子转的这样的一种状况。其实这种孩子他很多时候因为他被回应的太好了,所以他就不需要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些,所以会容易表现出不够成熟,然后对自己的行为也不具有控制型,如孩子不被要求做家务或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孩子。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随意发挥自己,容易出现攻击性和冲动性,而且缺乏一种责任感,很少为别人考虑,合作性差,他也会缺乏一些自信心。
总之,权威型/民主型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像这个雄鹰,他可以在空中展翅飞翔,不畏惧风雨,他是自由的,即使遇到困难了,也勇于去战胜。
专制型的孩子看起来像个病鸟一样,就在那趴着,无精打采,起不来。
忽视型的孩子是一只大鸟在攻击另一只鸟,他可能因为被忽视了,更多的是用行为去表现,比如说捣乱去攻击别人,然后让别人看到他、重视他。
溺爱型的孩子就像被人捆在笼子里的那个小鸟,就是希望被照顾的很好,但是也失去了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失去了一个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一些机会。
用这四种鸟来比喻的,大家应该就能够形象的感知到这4种教养方式以及对人的这样一个影响。
有一段视频,出现了第五种教养方式。第五种其实特别像我们中国的父母,叫“直升机父母”或“扫雪机”,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所有障碍都扫除了,为孩子铺好路了,一切围着孩子转。当孩子遇到困难了,他就退缩,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事情就会胆怯、往后退,孩子的耐挫折力比较差。
永远不要帮孩子完成他认为应该自己完成的任务。——蒙台梭利
3、爱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他获得父母的爱,他觉得父母是无条件的去爱他的时候,他其实是蛮健康的;但是如果是缺少爱,本身其实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1)父爱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他缺少父爱的话,成年后容易出现神经质、精神病、人格障碍等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容易出现犯罪和较高的自杀率,并且可能影响到他成年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亲密关系,导致他这种不幸福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一个父爱的影响。
父亲对男孩子来讲父亲如山,他能帮男孩子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父亲就像一个安全的基地,帮助孩子愿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同时,父亲给男孩子提供一个性别认同的榜样,就是身边有这样一个榜样在那里,他就会去学习怎么去做一个男人。
父亲他对女孩子大部分是宠爱的。女孩子在这种宠爱当中,她会确认女性的存在和价值,树立安全感,她也会能够在她的生活当中有一个父亲的形象,并且因为父亲是一个异性,她们也去学会跟异性发展这种关系,就是人际交往方面就比较强,到她成年以后她也容易去发展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
(2)母亲的影响:如果母爱非常充分的话,对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母亲她那种温柔的声音和轻柔的抚摸,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接纳、被温暖,母亲的爱抚是能够刺激孩子产生“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从而分泌的紧张激素水平降低。埃里克森讲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讲到母亲从小对孩子的爱和关怀,能够让孩子建立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比如像0~1岁就是信任对危机,母亲如果全身心的陪伴、爱护、无条件的去接纳,这个孩子就能够产生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感,可见蛮重要的。
五、多元智力理论,发挥各自的优势。
1、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叫加德纳Gardner。
2、内涵: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3、分为8个方面:语言能力、音乐能力、空间知觉、逻辑、运动能力、自然能力、自我觉察、人际能力。
六、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1、提出者叫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
2、内涵:发展的个体位于系统中心,镶嵌在几个环境系统中,从直接环境(比如家庭或学校,也叫净环境)到间接环境(比如社区或城市或文化),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在很多重要方面影响着发展。
(1)微观系统Microsystem:儿童和直接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层次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微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背景,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影响着他人,同时也受他人影响。
(2)中间环境Mesosystem:儿童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第二个环境层,指的是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撑性关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反之,微观系统之间的非支持性关系会导致不良后果;
(3)外系统Exosystem:第三个环境层,儿童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对他们也是有影响的社会背景,如大家庭、社区保健服务、父母工作单位、朋友和邻居;
(4)宏观系统Macrosystem:整个文化的总体意识,如习俗和文化、价值观、法律;指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机构中获得经验。
(5)历时系统(时间维度)Choronosystem: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祖先对我们影响很大,至今都在学习诗经等历史文化,强调儿童的变化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