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句话说出了有些领导者的担心,就是害怕徒弟或者下属太优秀,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事实上,现代公司需要的领导者是不仅能为公司创造业绩,同时还能为公司培养大批人才。多项关于领导力素质的研究发现"不愿培养人才"是阻碍领导者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任通用电气集团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在你成为领导以前, 成功只同你个人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那么如何有效培养人才呢?其实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赋能于人,但却常常被领导者们所忽视,这就是"辅导技巧"。
什么是"辅导技巧"?
辅导的英文是Coaching。
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 最早是在体育领域开始发展出来,然后引入到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里,普遍认为辅导的意思就是通过启发,让辅导对象自己获得对事实的认知终帮助他人发展和成长。
中文对于Coaching的翻译还有一种叫“教练", 但由于我们一般把提供Coaching 的人也叫教练(Coach),因此在这门课程里我们统一把Coaching 这个动作叫做辅导, 实施辅导的人Coach称为教练。
掌握辅导技巧,你可以得到以下好处。
- 1)满足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想"影响他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式。
- 2)建立人际关系:辅导技巧的适用面非常广,除了下属,还适用于你的家人、同事、朋友,甚至你可以辅导比自己更资深的人,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认可和人脉。
- 3)提升领导力:不仅可以帮助你发挥下属的潜能,解放你的时间,还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个人领导者品牌。
尽管辅导下属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基础技能,但是我经常会听到各种吐槽:“下属太笨教不会",“我明明告诉他该做什么了啊",“我苦口婆心他们根本没听进去",等等。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辅导",因为我们认知上普遍存在三种误区:
误区1:辅导没效果是因为对方笨
曾经有一位连锁酒店集团的城区老总,这样跟我评价他城区内的一个门店店长"业绩太差,人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后来这位老总调任到其它城区去了,这个城区来了一位新的老总。过了半年,这个店长的业绩竟然达标了,甚至还略微超过设定的绩效目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个店长的性格内向温和,工作特别关注细节,做事喜欢按部就班。原来的老总管理风格则比较宏观,抓大放小,不太注重细节。由于工作繁忙,管的门店又多,老总没有太多时间来辅导这个店长,每次都是巡店时指出一堆问题,然后给予他一些宏观笼统的方法和建议。店长又有点害怕老总强势的领导风格,不懂也不敢问。于是就越做越错,越错越怕。
等到新的老总上任后,他对这个店长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如果有给到详细的解释, “很笨"的店长边学边做就能够学会了。于是,新的老总指派了一个资深店长去店里亲自辅导他。这个店长经验丰富,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方法和套路,给予精确的一步一步的指导,半年之后,这个被前位老总定性为“很笨"的店长,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店里的绩效也随即达到了目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前任老总其实犯了一个领导者们经常犯的通病,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专门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归因理论"。(注:归因理论其中一个常见错误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当门店绩效不好、出现问题时,前任老总会不由自主地把所有的原因都归因到店长身上,是店长的态度问题、店长能力太差、店长太笨。他没有去观察店长的行为,分析他行为特点和性格,思考一下他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自己的辅导风格是不是不适合这个店长。
可见,很多时候不是下属太笨,而是我们的辅导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进行辅导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你真的了解你的下属吗?你了解下属的学习风格吗?你了解你自己的辅导风格吗?你的辅导风格适合下属吗?在本课程的第二章,我们将通过两小节来教你怎么通过性格分析了解下属的学习风格,怎么针对不同的下属选择合适的辅导风格。
误区2:辅导就是告诉对方应该做什么
我先跟你分享个小故事。有一次我陪朋友去看她儿子踢足球。当时她儿子东东开始学踢足球没多久,在球场上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该干什么;球传到他身边时他也不知道去抢。同队的队友们冲着他大声叫嚷,他完全不知所措。然后,我注意到教练在场边对着东东喊:“东东,往前跑!“"东东,去抢球!““东东,不要站着不动啊,跑起来呀!“东东听到教练的话,开始跑了几步,但是看到球在别人脚下,他又停了下来,无助地看着教练。最后那一场球,东东完全没有踢到过足球。
当时我和东东的妈妈在球场边一直在观察东东,我们发现东东其实并不知道踢球是为了什么,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在场上是要做什么。在休息的时候,东东妈妈把儿子叫到一边问他:
妈妈:“东东,你觉得你在场上的目标是什么呢?"
东东:“呃......我要进球?"
妈妈:“那你觉得你怎么才能够进球呢?”
东东:“没有办法进球啊!我没有球,球在别人脚下啊!”
妈妈:“那你怎么办呢?”
东东:“嗯......我想一下,我可不可以去抢球呢?”
妈妈:“很好,你可以去抢球。"
东东:“可是这样球也会被别人抢走啊。”
妈妈:“那怎么办呢?”
东东:“嗯......那我再把球抢回来。"
妈妈:“数,很好!东东,就这么去做,加油!"
后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东东在球场上开始追着球跑,也积极地去抢球了。
你有没有觉得东东教练的辅导方式很熟悉呢?我经常看到很多领导者采用这种“下指令"的方式要求下属去做什
么。而下属就像东东一样不能理解这些指令背后的原因,反而变得不知所措。那为什么教练对于东东的指令没有起到作用,而完全不懂球的妈妈与东东谈完,东东就懂得要去抢球了呢?主要原因在于,教练只是发出指令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而妈妈则通过提问引导儿子自己进行思考,帮助他自己找到了方法。这才是有效的辅导对话。
辅导不是通过简单的下指令,而是通过科学的框架和方法来提问,让辅导对象通过我们的帮助,一步步明确目标,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且自己承诺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我们将在第三章《辅导的对话》中带你一起来学习辅导对话的套路。
误区3:被辅导者理应多听少讲
我最近辅导了一个自称"佛系"的90后员工。她老板对我说道这个员工工作没有目标没有激情,还跟我说她这是佛系,老板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在和这位90后员工的谈话中,我却发现,她刚开始其实对工作是很有想法和激情的。
她说,有一次老板说要和她做1对1辅导,她为此特意提前了一个晚上做准备,想了一个自己觉得非常棒的建议。
结果辅导当天,老板就是一个劲地说,根本不给她说话的机会。等到辅导时间结束前的5分钟,她终于忍不住,把自己准备好的建议说出来。
结果,老板只是一个劲地点头,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听进去,最后来一句:“你的建议很好,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方式操作吧,时间差不多了,你回去工作吧。“她的建议完全被老板忽视了,她感到很失望,很沮丧。诸如此类的情况之后也经常发生。所以她现在就玩"佛系",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得好做得坏也无所谓,她认为反正她的想法和建议老板也不会听的。
你从这个"佛系"下属的身上感觉到了什么?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不被信任和认可之后的自暴自弃。那为什么下属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和心态呢?其实问题就出在老板的聆听上。这个老板犯了典型的自传式聆听的错误。
什么是自传式聆听?
- 就是我只听我想要听的,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于对方。
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大部分人的聆听都很表面,处在一个无意识自动化的层面。我们表面关注他人所说的话,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并没有真正地关注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状态持续久了,就会让对方像前面提到过的下属一样,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同时,我们也打击了下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我们该如何来聆听呢?在第四章中,我们将带你学习聆听的技巧,学习如何做到深度的聆听。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