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个技术活》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第四章 案例6-7

✅ 主题:备课时,请不断“蓄水”

➤ 6.如何使用概念获得模式进行教学

➤ 7.如何借“特殊作业”实现创意突围

————————

【今日思考】:组织哪些学习项目时教师可以使用概念获得模式呢?

6.如何使用概念获得模式进行教学

概念获得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通过概念的基本特征选择和定义概念。

②形成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③复习概念获得过程。

④提供实例。

⑤生成假设并持续实例/假设循环。

⑥形成概念名称和定义。

⑦提供检测实例以巩固理解定义。

⑧全班讨论概念形成的过程。”

这一模式的大致操作流程为: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即知道要

了解的概念是什么;

第二,通过事例,建立起对概念认知的雏形;

第三,将这一认知雏形放置在学习环境中,并进行验证。

所谓验证,就是学习者不断尝试用概念解决问题,让雏形概念与环境不断交互,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概念更为完善、全面的认识;以及对雏形概念进行修补,让雏形概念的线条、轮廓逐渐明晰,直至成为一个清晰的概念。概念形成后,学生还可以将其放置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检验,看看获得的概念对不对、好不好、是否管用,进而对概念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

结合实践发现,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学习项目,适合使用概念获得模式。

第一,要学习新知识。

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教师可以更多地直接讲授,还可以在讲授之后充分演绎。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学习方式应该逐步以建构、归纳为主,使用概念获得模式的机会就多了。

第二,实践性较强。

第三,内涵较丰富。

如何借“特殊作业”实现创意突围

第一,还原真实的语境

写作的对象不同,写作的任务不同,写作的内容与风格也要随之

发生变化。

第二,面对真正的读者

“精准教学体系”,强调每一次教学都要针对具体的目标、要实现认知的改变,所学在一定范围内要有适用性。

第三,寻找切入口

寻找切入口,就是让学生有话可写,爱写,写不停。

鼓励学生基于对写作情境的认识,考虑读者的需求,找准一个点,深挖下去。

宁凿一口井,不挖十条沟。

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准感兴趣的“点”一-我的需求、我的目标设定、我的表达意图、我的写作特长,集中写下去。找到自己能驾驭的,才能够发挥所长。


组织哪些学习项目时教师可以使用概念获得模式呢?

概念获得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概念本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帮助学生掌握具有明确属性、可通过实例归纳本质特征的概念类知识。以下是教师可以运用该模式的几类典型学习项目:

1. 学科核心概念学习

- 数学类:如“方程”“平行线”“函数”等概念,通过提供正例(符合概念的实例,如2x+3=7)和反例(不符合的实例,如2x+3>7),引导学生观察属性差异,归纳概念本质。

- 科学类:如“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等,通过展示具体案例(如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正例,无光照时不产生的反例),让学生提炼概念要素。

- 语言类:如“比喻句”“议论文论点”等,通过对比典型例句(正例:“月亮像小船”;反例:“月亮挂在天上”),归纳概念的结构特征。

2. 规则与原理类知识学习

- 学科中的规律、定理或规则,如物理中的“惯性定律”、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语法中的“主谓一致规则”等。

教师可提供符合规则的实例(正例)和违背规则的实例(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共同点与差异,自主总结规则的适用条件和本质。

3. 分类与定义类知识学习

- 涉及事物分类标准或定义界定的内容,如“哺乳动物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文学体裁中的‘小说’定义”等。

通过呈现不同类别实例(如哺乳动物的正例:猫、狗;反例:鸡、蛇),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分类标准或定义的核心属性(如胎生、哺乳)。

4. 抽象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辨析

- 针对抽象、易混淆的概念(如数学中的“周长”与“面积”、历史中的“封建制”与“郡县制”、政治中的“公民”与“人民”),通过对比正例和反例,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避免混淆。

核心适用条件

概念获得模式的关键是概念具有可观察的属性特征,且能通过“正例+反例”的对比让学生归纳本质。因此,只要学习内容是“需要明确属性、定义或规则的概念类知识”,都适合采用该模式,尤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