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路径讨论过小说《父亲节的礼物》中“儿子”虎之助长期异装为“雪姬”形象的动机后,我们再试图通过上个世纪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现象。
当然所谓拉康的分析路径其实仍然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深度挖掘。正如拉康本人晚年所宣称的那样:“如果你们愿意,你们可以组建一个拉康学派,而我永远都是弗洛伊德派!”因此使用拉康理论进行分析,其实仍然需要建立在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起点和假设之上。
如前文所述,在意识到“儿子”和母体间潜在的爱恋关系后,“父法”以“阉割”为手段威胁“儿子”放弃主体的原欲,换取属于规则体系中的“菲勒斯能指”并进入符号世界。因此,结合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拉康精神分析路径认为,“儿子”接受“父法”的“阉割”之后以新的形象进入了法则社会并与“父亲”重新达成了平衡和妥协。
当然这只是拉康主义的一方面,其实这个分析体系还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也即单从“儿子”对自身认知角度而非其与“父法”的关系来看到异装癖的动机,这就是拉康首创的“镜像理论”。
按照“镜像理论”的说法,“儿子”在初生降临世间后,一开始是无法看见自己身体的全貌的,也即无法建立对自己完整形态的认知,唯一可见的是目光所及的鼻尖、四肢等一系列破碎形象,于是这种破碎感与弗洛伊德所谓初生时候由于丧失带来的创伤感联系在一起,在主体的“无意识”层面形成了一种希望得到补偿的欲力,并尽量寻找一个外在的完美形象作为自己能够接受的“理想自我”。
通常来说,由于初生的主体并不具备任何先天的自我认知或者对他人形象的印象,所以一切出现在自己身边那些美好的形象很可能就被接受为完美的自我形象,最常见的其实就是母体,也可能包括保姆、姐妹,在现代信息社会则完全可以是任何通过互联网、视频、影视作品和平面媒体展现出来的美好形象。
对于女性主体而言,这种代入感本来就和他们自身本该具备的人设相匹配,所以这种欲力的投射不会引起任何异样,而对于男性主体而言,无论后续如何通过不断地培养、教育和其他男性玩伴以及真正的镜像塑造出更加接近事实的自我形象,
对于女性主体而言,这种代入感本来就和她们自身本该具备的人设相适应,所以由此而导致的欲力投射通常不会引起任何异样;而对于男性主体而言,无论后续如何通过不断地培养、教育和其他男性玩伴以及真正的镜像塑造出更加接近事实的自我形象,在初生阶段由于对镜像中“理想自我”的认定而塑造的那个女性形象则会近似于永久地深埋在他“无意识”的精神世界中,并穷其一生都在暗自寻找那个“自我”,直到某个非常接近该形象的女性出现在生命中的时候,就会接受她以爱人身份来填充那份创伤形成的空洞。
这条逻辑就是拉康否认存在一切形式上性关系的原因,因为那不过是男性主体以某个接近“理想自我”的女性来扮演自己想象中的镜像罢了。按照这个说法,尽管小说《父亲节的礼物》中虎之助与小雪之间存在着主仆调教关系,但“雪姬”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自我,也就是说他爱的其实就是他自己,而小雪从来都不是他的爱恋对象。当小雪终于明白这点后陷入了绝望,才有了那次意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