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引领,指引着孩子们思考的方向,有效的追问,可以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走得更深、更广。以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为例,当孩子们探索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追问一句:还有哪些立体图形,也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体积?孩子们想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再继续追问:为什么底面积形状不一样,都能用同一种方法?有孩子讲到:因为第一课学的面动成体,这些图形都是底面积向上平移一定的高度得到的。那么还有哪些立体图形也能这样计算体积呢?有孩子举手:底面是三角形向上平移得到的立体图形(三棱柱)底面是五边形、六边形……椭圆形,底面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行,垂直向上平移,得到的立体图形,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求它的体积。
再以比例的基本性质为例,目前小学数学课本为了让孩子易于接受,规律的呈现都是归纳推理得到。通过观察很多实例,来总结出规律。其实本质上说,这样的结果只能算是猜想。在总结出规律后,可以追问一句,在所有比例中,真的都是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向之积吗?为什么会这样?能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它吗?有孩子说:举例子呀,的确例证法是一种办法,但不能举出所有的例子,或许会有例外发生呢!另一孩子说:老师,就像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例子都能证明,但是还没有人用数学方法证明所有的题目都有这样的规律。是啊!这才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你能用数学方法证明比例的基本性质吗?于是代数法产生了:a:b=ax:bx,内向之积=abx,外向之积=abx,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多么棒的推理过程呀!如果没有适时的追问,怎会有如此精彩的思路呈现?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数学深层的学习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