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乃至中外、近现代的社会,都对人性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差不差,无非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本无善无恶,性本有善有恶。
那么这四种观点都有自己的证据,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理解这四种观点呢?对于我们现在一个正在不断挺立超拔的人来说,这4种观点之中又有哪一个是比较可取的呢?
人性本无善无恶,这个观点看起来非常反直觉,因为现在表现于世上的每一个人肯定都是有善有恶的(至少每一个行为,不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又如何理解人性,他本来是无善无恶的呢。其实这个观点本质上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类展现出的善和恶,这两种状态是后天加给我们的。正是因为我们的人性是没有根的,所以自然后天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控制而受外界环境控制。所以当环境乱的时候,我们的性也会变恶,当环境优良的时候,我们的性也就会变善。人性并不必须善或恶,而善或恶只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如果申抛一下这种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决定论,也就是环境决定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能控制自己背后的日子到底要怎么走,而只能完全受到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或善或恶的人。
人性有善有恶,其实也就是想表达,一个人在后天展现出了善和恶这两种状态其实全都是因为人的本性,而这种本性是无法修改的,如果你的本性恶,那你就一生都是一个恶人,如果你本性善,那你一生都是一个善人,而你是善是恶,实际上也就是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的,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本性,而只能顺应着我们的本性继续走。既然只能顺应,那他仍然是另一种决定论,这种决定论可以被称为先天决定论,当然有一个专有名词,称其为宿命论。
人性本恶这一个观点的极大成者,当然是荀子,那么荀子他到底是否是想告诉我们人性本恶就一直要消沉下去,所有人都成为恶人呢?并不是这样的。由于荀子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儒家知识分子,所以他告诉我们人性文恶,其实我们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根据后天的不断的学习和改善,我们最终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善,或者说至少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都是变成一个善人。可见荀子的观点就和前两种观点不同了,他并不是一个决定论,而是告诉我们人是有改变的可能性的,而且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人想要超把就必须改变。
人性本善,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人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转型,而是一种顺应,这里的顺应也并不是决定论的意思,因为并不是我们的人性本善就必须会成为一个善人,这种顺应是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去通过修炼成为一个善人。
当然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就必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展现出了善,很多人展现出了恶,其实只要我们对这个观点更加深入的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它并不是一种决定论,而是一种可能性。
人性本善,可是我们是否能够呈现出一个善的状态,也并不是由我们的本性,是善是恶而决定的。那我们到底能否呈现出一个善的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也就是我们修炼的境界。当我们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把自己内心中的本性的善展现出来和更加加工它的时候,那我们就是一个仁者。所以是否是善或恶的状态,无非也就是是否能把自己的本性展露出来的问题。
在这4种观点中,我认为最可取的还是性本恶或者性本善,而之所以前两种不可取,或者这两种都可取的原因并不是谁对谁错,而只是站在一个道德的角度,一个可能性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
本质上来讲前两种方法,它其实对于我们的人民的可能性是没有足够的展现的,他否定了我们人类作为一种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无限的可能。为什么我们要确定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无限可能呢?这并不是从一个理性逻辑的角度去考虑它是否合理,而是从一个道德价值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人,我们就要自认为是高贵的,那么如何高贵呢?也正是靠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无限的超把可能性啊。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放弃了自己的超法的可能性,那我们又何谈是一个人呢?这与一般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按照这个价值观,我们就应该抛弃那两种舍弃可能性的,完全相信决定论的观点。
我认为,而至于后两者观点,他们都是有自己的道德价值的,那么也就自然不能从一个逻辑理性的角度去判断到底谁对谁错。并且固然有人说人性本恶人性本善,可是他都告诉我们,我们要体现出的是人性中善的一面,所以看似不同,实则追求是一样的。故此只要我们都去追求一个更加善的成为一个仁者,那又何妨我们的姓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只要我们存在自己的自由意志,只要我们承认自己的无限可能,那我们就是一个不断超拔的,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人哪!所以我的价值取向也是更加认可,性本善或者性本恶这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