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1591年。
这一年是明朝万历十九年,在位的明神宗,这时已经不再接见朝臣,躲在了内阁的背后悄悄控制朝局。
但是在隔壁的日本,丰臣秀吉通过多年征战统一了各岛,迫不及待地要站在亚洲的最前面,决心先要征服朝鲜,后征服中国,再征服印度。
“一有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
为了筹备战争,日本开始在距离朝鲜比较近的九州地区积极做战事准备,士兵、兵器、战船……
风雨欲来。
一位居住于日本的中国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的名字叫许仪后,又名许三官。
名字真是浓浓中国风。
祖籍江西,自幼聪明好学,但是科考不顺利,后来改为学医,主要在沿海一带工作。
当时的沿海一带,就是意味着不太平,在公元1571年就遇到了倭寇,但因为一技在身,侥幸活了下来,被挟持到了九州岛。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仪后借助医术救了九州岛萨摩藩藩主家的小孩,于是担任了御用医师,就此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也算是薄有后福。
漂流海外,寄身异国。
恐怕也是长夜难度。
许仪后痛恨倭寇,对于国内同胞受到欺凌感同身受,早在丰臣秀吉征服九州岛时就曾经找机会面见并恳求下手重惩倭寇。
可谓有胆有识。
而这一年九州岛上不同寻常的战事准备,让他心生警觉,日本国内已经一统,如此备军备战,只能是兵锋外指。
于是许仪后开始秘密展开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丰臣秀吉的目标就是大明。
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
他制定了自己的报国方略,要准备一份详细的日本国情报告,让大明重视威胁并实现有效应对。
这是一项没有上线,纯靠自驱的谍战任务。
经过了艰苦细致的工作,许仪后整理出了五千言的报告,陈述了详细的日本国情及出兵意图,甚至还尝试推算了出兵的详细日期。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递交到大明手里了。
自己亲送最为稳妥,但是在藩府不好脱身,于是找了两批往来商人代为传达,可惜都石沉大海。
许仪后夙夜忧叹,“如《提报》未达朝廷,国难民灾,友邦沦陷,仪后有罪矣”。
这时他的一位弟子勇敢站了出来,愿意冒航海风险和政治风险,不惜生命,充当信使。
这位弟子名叫朱均旺,也是遭遇了倭寇,被掳到萨摩藩的一个寺中抄经,恰好碰到许仪后,解救出来留在了身边。
许仪后大喜,奔走联络商船,以把朱均旺送到大明。
结果就在这个过程中,有旅居萨摩藩的中国人把他搜集情报的举动泄露给了丰臣秀吉。
是的,也有这样的中国人。
丰臣秀吉大怒,马上抓人入狱,放话要把人放到锅里煎了。
许仪后心知祸事烧身,索性把所有事情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希望能掩护朱均旺顺利上船。
万幸萨摩藩的藩主并不认可丰臣秀吉的战事规划,又同自己的医师感情深厚,于是联合了当时的第二大政治势力——德川家康,把许仪后成功救了出来。
许仪后死里逃生,却不改前志,继续为弟子朱均旺的尽快出行奔走。
终于在第二年年初,朱均旺可以登船上路了。
此时距离日本向朝鲜开战,已不足三个月。
与朱均旺辞别之际,两个人把臂相泣,前路无常,天涯难聚。
许仪后写了一首诗赠别,全诗如下:
“难域萍逢几度周,一朝分首作遐游。
殷勤嘱咐忠君事,尽意叮咛灭寇仇。
知汝归成苏子景,岂宜还作李陵秋。
霜台若问尘中事,惟道斯民苦尚忧。”
许仪后在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朴素的心愿。
朱均旺藏身于商船船舱底部,经过四十多天的艰难航行,颠簸、狭小、黑暗……,唯有信念支撑,使命支撑。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四十多天,终于顺利抵达福建,将情报交给了当地官员。
许仪后的这份报告获得了盛赞,其中提到的水陆并进,水火夹击的对日抗击策略,对大明以及朝鲜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报告惊人地契合了朝鲜战局的进展,“预说今日之事,合如契卷内中所云”。
万历朝鲜战争历时7年,最终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随之垮台。
战争是密布的阴云。
但总有光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