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当事人挑战问题的力量——中原焦点笔记整理(四)》
焦点学习的目的不是消除问题,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处,也就是如何消化问题与成长自己。当自己成长到足够强大,就可以托得住问题。
对父母来说,既要肯定孩子作对的部分,也要教孩子与问题共处。在教孩子与问题共处时,特别需要父母的耐心与爱心。也就是说父母要从问题里跳出来,看他不错的时候是怎么发生的?问孩子,他是怎么做到的?问自己是怎么帮助他的?帮助他做对的地方再做一次,流程是:询问为什么会做对?是怎么做到的?如此讨论后再做一次。比如:学生打架了你叫来骂他,十天后又打架你有叫来骂他,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作用。你有没有关注到中间这十天他没有打架?对这十天你会讲什么?小孩子停止了十天打架算不算例外?如果算,可以这样问他:“这十天你没有打架,你是如何持续这么好的?”“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到的?”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小孩就会想“是啊,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十天没打架诶!”
别人对他的肯定会变成他对自己的肯定。因为“他如何看自己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他”。让他觉得你肯定他,让他知道他如何能做对做好。那么,他多做对的,就没时间做错的。让他学会了己用自己的资源去帮他自己。所以,面对孩子做对或做错时,父母要去选择。比如,他骂人。你可以选择在他骂人时骂他“不礼貌”,也可以选择在他有礼貌时给予肯定“这就是有礼貌,很棒哦!”
比如,学生10次作业交了4次,我们该如何做呢?
“你有四次交作业,你是怎么做到的?老师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已经做了四次。”
而我们往往是“挑错思维”,我们的观念是“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其实该有这样的观念“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
问题是改变的契机。人的一生是在快乐与痛苦的夹层中往前走的。一般,当小孩做错事时,你有以下选择:
1.他有创伤。
2.他是阶段性需要学习了。
或者
1.他是坏孩子。
2.代表着他需要学习什么技能了。
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你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什么是“教”?比如,数学学不会说他是“笨蛋”,还是跟他讨论“有没有尽力?”“需不需要帮助?”
每个父母带孩子要有实验精神,因为人与人有大的差异。适合A的不一定适合B。
我们与当事人交流的目的,是要当事人能帮助自己、协助自己,增加当事人挑战问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