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是把目标拆解成小节点,针对每个节点建立样本库,从样本库里设计出心理表征,通过练习反馈进行纠正,循环这些最终把碎片的点拼成完整体系;
2、不确定自己的方式是否能高效,根据后天再学习的“如何学习”,有很多环节无法拿到反馈,只能自己把控;
3、我们离开校园后,大部分人很多都较难再接触到“如何学习”,虽然后天课程,但往往会像以为懂得呼吸一样,不会学习呼吸……
4、各式各样的书籍也教如何学习,但都且必须通过大量练习(题海战术),PLUS版的题海则是错题库,专题式练习,就像“刻意练习”;
5、下一步行动:
(1)自己成为教练,自己即是一个团队,保持“自我观察力(觉知)”;
(2)学习过程一定要有明确目标,并及时的进行反馈;
(3)通过时间堆收获,完成大量的“刻意”,逐个搞定每块短板;
(4)记录过程和思考,越详细越有参考性;
(5)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小我声音,尽早处理;
【二】
1、体会到学习有种“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的路径;
2、打比方,最开始阅读一本书或学新知识,觉得那只是一个球形,但随着阅读和学习的加深,会看到更多细节,那个球形变成了一个有精雕花纹内部复杂结构的物品;
3、这个过程也是认知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简单的看待事物,变成调用思考辨析的看待事物;
4、还没能走到路径的后面,暂时体会和说不清“大道至简”再由复杂到简单的那段路;
5、下一步行动:
(1)认知由浅到深,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会发现越来越难学(读),正确认识这个过程可以让自己更有耐性对待;
(2)复杂的阶段,才是“真正”学习的阶段,不管走得快慢,要更认真对待;
(3)复杂的学习也是整合碎片知识的阶段,要多思考知识的串联和调用;
【三】
1、由于学校教育的习惯,加上人类对未知不确定的恐惧,人们往往会习惯“确认、精确”这一概念;
2、生活中更多的却是“差不多、大概”,这与我们过于重视精确和确定而矛盾,会影响概念化思维;
3、在有边际的问题时,多是使用精确化逻辑,而离开学校进入行业,多是无边际的问题,如果不能转换思维,会很难解理“差不多、大概”层面的事物,可能就会导致在问题中无法走出;
4、这两种思维的区别不仅矛盾且还都需要,更深有体会追求精确、确定会成为“死板、不灵活”的案例……
5、有些类似“概率思维”,但并非完全是大数概率的逻辑,就比如有些问题和话只能说到一个层面,而实在无必再往细去琢磨,1+1为什么等于2这类问题留给专业学者吧;
6、下一步行动:
(1)留意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碰到困难不妨尝试切换一种思维;
(2)不追求过于的精确化,分清常规和例外的,差不多可以等于“是”;
(3)减少费力精确思维的习惯,这部分的深入并不必要;
【四】
1、不管是玩游戏还是搞学习,发现有一类人显得没心没肺粗线条,不那么努力却也能获得很好成绩;
2、但细细观察,实际这类人很善于努力思考,只是没有“努力”表现出来;
3、这类思考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反思、总结、改进都在大脑里完成,比看起来努力但实际不怎么动脑的要更有效果;
4、下一步行动:
(1)需要高强度用脑,沉浸式的总结和反思,对所做的事有益无害;
(2)警惕虚假的努力外表,通过脑力的转换,才可以“翻译”所学知识和技能;
(3)运用脑力思考,还应再加上实际实践,保持循环往复推进;
(4)特别是反思的习惯,要让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五】
1、大家在沟通中,虽然观点可以不同,但都有聆听和表达的义务和责任;
2、所以如果求取共识,则也是双向的责任,都应有为之共同的努力才行,不然单方面只称得上“妥协、求全”;
3、在成人与成人式的沟通关系中,此类问题很好解决,但在成人与孩子式的沟通关系中,这类问题比较棘手,很难周全和共识;
4、下一步行动:
(1)理想的沟通状态:沟通前能确定谈话交流属于哪种形式,然后采取不同策略对待;
(2)记住有些人说话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有些人说话只是为了说,这两类也有区别;
(3)成人与孩子式的沟通关系中,不应按成人对成人的交谈对待,成人包容孩子本是常事,这样能看开很多交流问题;
【六】
1、情绪有复杂、多样性,有时并非只由一件事引起,可能是多方面的共同叠加导致;
2、之前单纯使用RAIN对待,只是针对某一件事进行“遍历”;
3、实际内化RAIN的步骤,可以不局限“识别”情绪在某一件事,能更全面进行自我审查,分别多情绪中找到叠加的因素,这样便于处理复杂的情绪;
4、下一步行动:
(1)回顾并再调用RAIN主题笔记;
(2)在复杂情绪的识别时,不局限于一条事件线,需要叠加多视角反查;
(3)针对所叠加事件权重最高的几个,再进行RAIN处理;
【七】
1、在做选择时,发现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发现有一点不合理的地方,则容易否定某件事;
2、现在我想说,这完全是错误的!一件事的决策,不应被单一的坏处而否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合理的权衡所有的优缺点;
3、所以最好的选择是那些好处多于坏处的综合结果,而并非是毫无坏处的选择;
4、下一步行动:
(1)要谨记这样的认知点,优化决策也不能只是优化去掉坏处,整体的考量比单一负面考量更正确;
(2)做决策时也要注意因过去经历,导致因噎废食的选择;
(3)把风险和回报统一看待时,有些风险产生的破产率却是100%,也要区分这种黑天鹅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