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1:窝囊的爸爸
“你不能像你爸窝窝囊囊的一辈子…”这是《大宅门》电视连续剧里了不起的二奶奶在跟儿子白景琦抱怨,抱怨孩子爸爸窝囊,也在给孩子爸爸“贴标签”。
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爸爸或许没有做生意的天赋,没有二奶奶的经商头脑,但是对于治病救人、书法、诗词鉴赏以及其他方面,确实做的很好。
大家还记得某一个冬天的晚上,因为把笔墨纸砚放到被窝里积攒人气,而被白景琦的母亲赶出来的场景吗?他们父子二人委屈地无奈地穿上衣服,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烤火取暖,交流诗词,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幕呀!
如果给予机会,他或许是一个优秀的书法老师或书法家,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优秀的爸爸。仅仅凭着这两项手艺,他也能过得很好,有吃有喝,日子滋润。然而,在商场生意场,他却远远没有二奶奶精明,难道因为这一点不足就要被贴上窝囊的标签吗?
标签2:淘气叛逆、不服管的儿子
“你怎么那么淘气呢?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淘气的孩子呢?一天不给我捅娄子,他就皮痒痒!”这是二奶奶在对待儿子事情上的口头禅,也在剧中不止一次地这样描述儿子,一再给儿子如此“贴标签”。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点不得不让人遗憾,因为精明的二奶奶在商战如鱼得水,无往不胜。而对于家庭教育、夫妻关系等方面,没有睿智的觉察和认知,总是习惯于往人坏处贴标签,看不到丈夫和儿子的闪光点。通常情况下,被贴标签者只会越来越往她所描述的咒语一般的状态下去发展,这样的发展符合了二奶奶的“咒语”,也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察人省己。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呢?给予孩子和家人的评价,要保证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积极发掘不同的闪光点,给予中肯而恰当的评价。学习一些实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思维方式,辅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们贴标签,但我们更应当贴一贴正面的标签,对吗?
“宝贝,你越来越有学霸范儿了。虽然妈妈不在家,但是你也按计划地完成了今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不需要,妈妈在旁边督促,真心地为你点赞!”
“哇,宝贝,你会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佩服佩服!真是黄金大脑、好记性啊!”
“能够坚持每天打卡的人不多,咱已经养成了好习惯,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呢!你看,宝贝,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来背背书,是不是感觉很充实呢?我们一起坚持读经典吧!”
贴各种各样的“正向标签”,孩子们会更加自信、阳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