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一个物理实体的状态,一个物理实体或者叫物质的状态其实是波的振幅和频率,这就是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说明白了一件事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之所以你能看见一个人,一棵树,或者一座山是因为不同物质的波干涉成像之后的显现。
信息的产生,编码,传输需要物质载体,不同信息也同时塑造不同物质载体,这也就是为什么香农的信息熵和克劳修斯的物质熵的公式是同一个,现实中的两个物理实体同频共振不是玄学,那是科学。
一个自然现象是相爱的两个人会长很像,一个人的面孔会根据你所处的环境和交往的人慢慢变化,一个人的眼睛会说话,一个修佛之人气场都是善意,一个承载欺骗信息的人会不听的摸鼻子或者目光躲闪…
信息在塑造着你的结构…,其实就是你这个物理实体承载的信息在不知不觉的塑造你微观粒子的频率和振幅。
你看承载恐惧信息的人一般都比较自律,承载舒适信息的人一般都比较自我,承载权力信息的人一般都比较自大…
信息和能量(物质)谁是第一性的,是西方哲学体系争论不休的两条主线,一个发展成唯心论,一个发展成经验论…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认知系统里就存在信息,他要做的工作就做一个接生婆,把真理抽丝剥茧的接生出来…
柏拉图发展出理型论,有一个完美模型存在,造物主按模型设计万事万物,当然造出来的东西始终有缺陷的,只能模仿不可能超越,比如理想的社会形态叫做乌托邦。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完美模型只是现实物质状态的现象和形式,人通过观察鸡,多接触鸡也就认识了鸡,他发展了一套认识论体系就是:我们在任何事物的身上,都会想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在哲学上叫作它的“物质因”。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事物的形式是什么?比如说它的结构,或者形状,在哲学上被称为“形式因”。
第三个问题是,它是怎么诞生的,或者说,它是如何开始的?也就是它的“动力因”。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好奇这个事物的存在,有什么样的目的或者意图。它被叫作“目的因”。
“物质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这一套抽象的哲学名字,还有更简便的说法,就是“何物”“何处”“何时”,以及“何故”。
那最难的问题来了,何物,何处,何时,都好解决,就是这个何故比较难,认为问题追问为什么都会无限循环论证,最后还得说是上帝是第一位的推动者,有心人还不死心,还得问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所以一直追问到马克思,马克思觉得没必要太关注世界是什么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启了行动哲学,或者叫实践哲学,但还是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
现在有很多人推崇王阳明,阳明心学火热,但很多人不知道为啥那么火,他最著名的就是南镇“岩中花树”的故事:在王阳明游南镇的时候,一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出了这样一个完全基于常识的问题:“如果真的心外无物,那么这株在深山中自开自落的花树和我的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岩中花树自开自落,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难道它不是长在岩中的,而是长在我心里的不成?
王阳明的答复很有一点狡黠:“你没看到它的时候,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到它的时候,花的颜色便一下子明朗起来,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他要表达的是物质和信息是统一的,物质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塑造着物质结构,这也是很多得了绝症的病人在调整自己心态,接受乐观信息后,身体机能能自动产生杀死癌细胞的物质,重新塑造身体结构,病奇迹般好了,还有安慰剂效应也证实了相信某事它真的成真。
在思想史上有几个奇怪的动植物,一个是薛定谔的猫,说的微观粒子的弦的特性,具有不确定性;麦克斯韦的妖说的是,只有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引入负熵(信息或者能量),才有可能让系统通过与外界的交换变得更加有序,也就是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芝诺的乌龟和拉普拉斯兽,除了这四大圣兽就是王阳明的花。
塑造一个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定是信息(文化,使命,价值观),同样的塑造一个组织结构的一定是这个组织的共同体意识,文化价值观,塑造一个人的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