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认知觉醒》。还是第一章关于大脑的内容。
说起耐心,就必须先讲讲焦虑。因为保持耐心是解决焦虑问题的重要手段。
焦虑是我们的老朋友,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它总是陪伴我们左右,我们对它极为熟悉,但却不知它是谁、为什么会存在、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
作者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力,或权力,或影响力。”对这些东西求而不得,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就是焦虑的本质。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即我们焦虑的原因是: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这不完全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导致,人类的天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就早已埋下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情;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由于节奏更快、竞争愈强,这种天性被放大、被更多人觉知。
焦虑通常有完成焦虑(日程安排太满,难以深入和从容)、定位焦虑(与别人对比,觉得一切都晚了)、选择焦虑(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难以应对)、环境焦虑(面对外部环境的限制,低效或无力处理问题)、难度焦虑(在困难面前下不了决心吃苦)等几类。
作者认为,我们没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必要与天性较劲,要想办法厘请缘由并对症下药。
原因已明确了,解决此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得耐心得天下。想要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以应对“即时满足”这一人性。
我们通过细致观察不难发现,社会上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现实生活中对耐心这个概念的理解,一般是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到底,用意志力去对抗。这对耐心的理解是肤浅的,以至于很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痛苦中挣扎。
我们首先要认识耐心的机理。从自身内部而言,耐心与我们独有的理智脑有关,其外部也是有规律的。
宏观规律有两个:复利曲线、舒适区边缘。
一是认识复利曲线。它是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达到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前提是方向正确,并在积累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
二是舒适区边缘。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是: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即拉伸区。贸然跨到困难区会受挫折,一直停在舒适区就会停滞。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逐渐扩大能力范围,收效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复利曲线与舒适区边缘组合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
微观规律也有两个:成长权重对比、学习的平台期。
一是成长权重对比。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紧内层的改变量,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若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多即是少,少即是多”,就不会“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能跳出盲目、焦虑和浮躁的怪圈。
二是学习的平台期。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波浪式上升曲线,刚开始进步很快,然后变慢进入平台期。在平台期付出大量努力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这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然在发生链接并被不停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期,即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清楚上述规律之后,我们的心态就会稳定,定位精确,信心倍增,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由此可见,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拥有耐心也就顺理成章,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要理解自己身体里住着的那个小孩,温和地与之对话,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舒适与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而理智脑最擅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沟通,与自己对话,不急于求成,允许缓慢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最终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有安全感,变及时为延迟不难。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想办法看清自己所想所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维度越多耐心越强。其中,最高级的做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来解决困难,让它们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释放出二者的强大力量,事倍功半。
现在,我们对拥有耐心这一良好品质的必要性、底层逻辑和做法很清楚了,也就对是什么、为什么、做怎么有了清晰的理论认知,下一步就是落到行动上,知与行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说千遍不如做一遍,开始很难,但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