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解读)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去做中庸,君子把它随时做到适中。小人去做中庸,小人把它做的肆无忌惮。”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忌惮:顾忌和畏惧。
(领悟、感觉、醒悟、体会、心得)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上一章说的是,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孩子教育的起点,那么现在就把本章做为教育孩子的第一方法了,本章孔子说的,中庸就是恰到好处,那么教育孩子也要恰到好处,而君子小人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态度上理念不同,或正好相反的理念。
从思维态度上的改变来教育孩子,如现在的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而有的家庭又把孩子宠成小皇帝,最后培养成了家里的“宠物。”这些“失重”、“失态”、“失度”的教育,结果都是事与愿违的。其实打骂孩子的父母,过后没有不后悔的,但是到了下一次,到了所谓的“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那冲动后的暴力,又会使孩子再一次受到伤害。
那么教育孩子,怎么恰到好处呢,首先我们做到不打、不骂、不宠,教孩子就行。这段时间也看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孩子:挑战》、《零吼叫养出100%的好孩子》等好书,可以学习参考一下。
以前古人儿时都学习《四书五经》,而里面所教育大都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都是以道德态度为先的一些教育,所以说读《四书五经》和其它国学,能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人生态度等,对教育孩子也有很大的好处,你知书达理了、你正人君子了、你德才兼备了、你贤良淑德(她)了,孩子还有教育不好的。
当然也不是说,自己没有知识文化,就教育不好孩子,只要方法正确了,也能教育好孩子。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句话:“现在孩子不怕骂、不怕打、就怕被感动”。
其实也就是找办法,触动孩子的心,让孩子感动,孩子的心感动了,那么坏习惯在这个时候引导,就容易得到改变了,如做作业拖延、玩手机的坏习惯,多和孩子交流谈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么原因,找到原因后,用心找方法触动孩子的心,感动孩子,让孩子得到改变。
待续
明天读《中庸》:第三章(讨论孩子教育相关)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欢迎留言 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