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分析入门课程第2讲作业
请大家回顾自己人格成长的历程,并尝试举例总结:心理分析师的三个原型:“治愈者”,“沟通者”和“转化者”这三个原型,如何在你的人格中体现。
一
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我是有点迷糊的,因为题目一开头的“人格成长”就让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思前想后,就打算以我阅读过的《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里,对自性化进程的阐述作为框架,来回顾我自己人格成长的历程吧。
荣格是第一位提出心理生命周期的理论家。他把成长看成持续进行的过程,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人具有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个体的内在需要,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一过程就是自性化。根据荣格等人的描述,自性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发展面具,适应社会。
从个体的发展上看,人格面具形成于儿童早期,它产生于遵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愿望以及期待的需要。由于强化或惩罚的作用,儿童很快理解哪些行为和态度是受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该表现出来的。于是儿童就把受到欢迎的特质构建到人格面具中去,而把不受欢迎的特质隐藏或压制下去。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父亲很专制,母亲在家没有发言权。我的童年和少年期是极其压抑的,一直处在被要求,被比较,被期待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乖乖女,努力达到父母的期望,也成为老师的好学生。少年时期开始发觉自己在一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于是和父母,和学校的一些制度产生冲突。起起落落中,最终发展出了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面具,进入到社会。
青年时期随波逐流,工作、结婚、生子,一切看似顺风顺水,底下却有暗流涌动,产后抑郁、职业倦怠……当时觉得似乎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2. 第二阶段:面对阴影,认识内心。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把人格中不受社会欢迎的部分压制在无意识中,它们在那里联合起来,形成了个体阴影。
卡斯特在《人格阴影起破坏性的力量》中指出:“个体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阴影时的态度决然不同:别人的阴影很有趣,它被用于打击和贬低他人;而自己的阴影很讨厌,致使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并喜欢投射给他人。”
进入中年,面对青春期的女儿,我把自己的人格阴影投射到女儿身上而不自知,亲子关系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似乎得心应手的工作,却不时地跳出一个念头:这不是你想要的的东西!感觉我的心被撕扯着。
我遭遇中年危机。
十年前,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慢慢学习面对阴影,认识自己的内心。
3. 第三阶段:整合异质,实现完整。
这个阶段我的理解是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与父母和解,接纳自己,看见真实的自己吧。
这个十年,我一直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努力成长。
4. 第四阶段:遇见自性,成为自己。
这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
二
尝试举例总结:心理分析师的三个原型:“治愈者”,“沟通者”和“转化者”这三个原型,如何在你的人格中体现。
在《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中提到: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中,原形本来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原本的心理内容。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不同的原型的意义。或者说,在诸多的原型中,不同的原型在不同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古根比欧看来,作为好的心理分析家,要具有三种原型的心理素质:治愈者原型、巫者原型(沟通者)、炼金者原型(转化者)。
1. 对于各种心理咨询技术,我都抱有极大的学习热情,2009年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后,不停的参加各种学习班,有网上的,也有线下的。虽然没有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做为一名教师,也有很多机会把这方面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同时一有机会,也积极参加这方面的公益活动。我觉得“治愈者”的原型在我的心理结构中占的比重还是挺大的。
2. “巫者”,能沟通天地。原型本义来说,其主要功能是传达神灵的信息,沟通天地或沟通更多层次的存在。对心理分析家来说,就是沟通意识和无意识。这个方面的例子我目前还举不出相关的例子。
3. 炼金者原型(转化者)。“炼金者原型”寓意着“转化”或“转换”的能力。“点石成金”同样可以有具心理分析的象征性意义和作用。申老师在视频里讲到沙盘的工作中,对来访者的抱持,让来访者的症状得以转化,这也是我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不光在沙盘治疗中,在面对来访者或是面对我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都尽量能呈现出这样的抱持状态,让他们得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