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老师谈强迫症:听话,别往脑子里再“塞东西”啦!(二)

编者按: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对思维功能的过分夸大,导致强迫症患者总是习惯性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主人。但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需要思维,更多的是需要你的经验、本能以及身体的感受。尝试去信任你的经验、本能和身体,没准它们才是最可靠的,这也是帮助你重新成为“心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为何强迫症患者总是习惯性依赖于自己的思维,并把它当成是自己的领导或主人呢?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安全感的缺失。在他们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恰当的照料(忽视或溺爱),这会让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和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上向善的种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不断增长,好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不幸的是,他们的重要他人(主要抚养者)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当他们感知到危险或威胁(哪怕只是想象出来的)而依靠自己又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退回”到自己的脑袋里,试图通过想象(幻想)等方式来获取安全感。

幻想作为一种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本身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幻想。但是过分(过度)沉迷于幻想,依赖于幻想来满足内心的需求,那么就可能导致他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整天做着各种“白日梦”,脑海里出现各种“爱恨情仇”和“血腥暴力”的剧本,这时候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可能也就出现了。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个体夸大了思维的功能。不可否认,人的思维的确是有用的,它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适应、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比如你可以利用思维来解决一道数学题,你可以通过一个科学模型来预测未来。但请不要忘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思维的有效性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错觉:人生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思维来解决,任何的风险和意外都可以通过思维来规避,任何痛苦难受都可以通过思维来消除......当你觉得人的思维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对它言听计从,这个时候,思维就等同于了你“自己”,思维就成了你的领导,你的主人。

所以,“爱沉迷于幻想”,“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它是伴随着你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在你的症状爆发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这种“幻想”和“对思维的依赖性”并不是那么严重(没有过度),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大事,尤其是那些危险性事件时,你依然可以跳过脑袋,直接去行动,这样你的内心就能达到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可是,当这种“对思维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当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接踵而来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运作模式必然会失灵,你会发现好像很多事情慢慢脱离了你的掌控,很多问题好像越分析越想不明白,越想找理由来说服自己就越是焦虑难受,自我好像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不清晰,这个时候症状的“暴风雨”也就降临了。

很多强迫症(也包括其他神经症)患者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不听思维的好像就会犯错,就会有危险,不听思维的就没办法正常生活了。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需要思维,更多的是需要你的经验和本能。试想一下,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的饥饿感会直接推动你去寻找食物;当你困的时候,你的身体会自然睡着;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的本能也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模式(战斗或逃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脱离思维的掌控”,重新“做回心的主人”,你需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经验,相信它们可以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很好地保护你的安全。

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理解森田疗法中“为所当为”的概念,他们总是觉得,只有用脑袋非常认真地分析和计划,只有完全构思好了再去行动,这个才叫着“为所当为”。实际上,这个也还是“过分依赖思维”的一种表现。“为所当为”真正的含义是,在“生的欲望”的牵引下,开展有建设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为所当为”并不需要你去先思考一下“我该怎么做才算是为所当为”,也不需要你过度分析,过度计划,而是你有了一个想法,就直接去行动。



我比较喜欢大自然,也常常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

你看,墙上的牵牛花长得多么旺盛,开得多么绚烂。但是它从来不用去精心筹备,认真思考,“我该往哪个方向去生长”,“我要怎么开花才漂亮”。其实人和牵牛花是一样的,都有自然、自动、自发的成长欲望和生命力,你需要相信这种力量,借助于这种力量,让自己向阳而生,自由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机体估价过程”。当一个人面临“对与错”,“好与坏”的判断时,他的机体(身体)是知道答案的。比如,你的思维告诉你,“你很爱一个人”,“你是离不开他的”,但是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身体是紧绷的,是不自在的,那么你很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你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需要(依赖)他而已。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人最可靠的或许根本就不是你的思维,而是你的身体感受,而一个人身体的感受是和自我实现趋向(一种向上向善的本能)相一致的。

很多人不敢跟着自己的身体感受走,因为他们害怕跟着感觉走就会出错。是的,跟着感觉走的确可能会出错,但是由于你信任自己的身体,并且对所有的经验持开放的态度,一旦出错你的身体立刻会觉察出异常,这会帮助你迅速修正。罗杰斯(1961)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机体,(这种相信)能够帮助你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应对方法)。

所以,从今天开始,试着不再盲目听从你的思维,试着去相信你的身体感受,你的经验以及你的本能,因为后者才是真实的自我,是你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

试着重新做回“心的主人”吧,你需要的仅仅只是“返璞归真”,因为这才是心的自由之路。(已完结)

部分参考文献:

Rogers ,C.R.(1961).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elping relationship.In P.T.Howntras(Eds),Mental hygiene:A text of readings.Columbus,Ohil:Charles E.Merrill.

江光荣.(2012).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