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的本质是蛋白转化。而进行蛋白转化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蛋白转化器——鱼虾苗;蛋白和能量原料——饲料;能源氧化剂——氧气,以及未转化的废物——氨氮的处理。因此,池塘养殖可以描述为:以蛋白转化器(鱼虾苗)为工具,以饲料为能量和蛋白原料,配套溶解氧,将低廉的饲料蛋白转化为高档的鱼虾蛋白,并处理掉饲料中未转化成鱼虾的废物(氮)。
对于天然水体而言,天然生产力决定了单位水体的渔获量,也就是产量,如水库、湖泊。而对于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而言,天然生产力则决定了池塘的净化能力,即池塘的饲料承载量。
一个池塘的天然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碱度、温度确定的池塘来说,天气是影响天然生产力的最大因素。在晴天的日子里,天上飘来一片云,遮挡了太阳,天然生产力的最基础表现——光合作用即刻降低。也就是说,池塘的天然生产力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
池塘生态系统紊乱、病害发生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不稳定性(天气变化、藻相变化等),二是饲料投入量与生产力不匹配,污染超出了生产力的净化能力。那么,如果能使池塘的生产力稳定,并加以提高,以满足饲料投入量的需求,这样,池塘生态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人为控制了。
根据池塘生产力(饲料承载能力)= 天然生产力 + 辅助生产力的原则,由于天然生产力是有限而且不是很稳定,因此,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提高养殖产量,则只能通过提高辅助生产力来实现。也就是说,低产主要靠天然生产力,而高产靠的是辅助生产力。
所谓养水,就是调节好池塘水体中的各种生物。池塘中主要的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藻类、浮游动物(桡足类、枝角类);更大类型的有各种水生昆虫,但不是主要管理对象。最基础的微型生物是细菌和浮游植物(藻类)。所以,所谓养水,就是“低产养藻、高产养菌”、“前期养藻、后期养菌”。对于水产界而言,原生动物、藻类、浮游动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但对微生物(细菌),我们的认识相当有限。
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消长是有时间要求的,想快一点,是没错,但需要深入研究,找到最佳途径,简单粗暴地提高速度往往得到的是不良的后果。藻类快速生长,必然与微生物、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脱节,导致pH高、溶解氧高、老化、产生藻毒素等的后果;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必然导致种群单一,共生体系失衡,生态系统紊乱;过量的微生物很容易演变成条件致病性病原;简单地通过提高饲料蛋白含量去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必然带来氮的污染,导致环境恶化;以牺牲抗逆性能为代价的育种技术也在获得快速生长品系的同时,导致该物种更为娇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不适合于池塘养殖。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度。追求快的前提是健康——健康的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的动物体质,如果这种快已经导致动物生存都困难、动物都不存在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缺乏科学、缺乏耐心,往往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