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身为父母的你,脑中闪出一个念头:“孩子不听我的话。”或者感到:“我没有受到尊重。”此时请不要想:“我的孩子不恭敬。”或“我是个没用的家长。”请先带着这些想法和情绪坐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激怒?”也许我们会发现,这些想法源于我们自己,同为人父母之道并无联系,而孩子只是偶然触发了这些情绪。也许我们会发现,孩子激发出来的无助感与无力感源于我们的童年。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孩子面前把这些感觉与情绪表现出来,而是会从更加公允的角度作出回应。即使孩子需要被纠正,我们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会那么盲目和主观。
如果我们能做到有情绪却不立即发作,就能给孩子作出示范:他们不必立即对想法与情绪作出反应;相反,他们可以让心里的变化引导他们去了解自身。一旦孩子发现,静心观察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是一件饱含力量的事情;他们内心的空间就会打开,由此就可以同自己最真实的本质获得联系。
通过观察自己想法与情绪的起落,我们继而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性的一面,从而作出客观的应对。说到底,现实是中性的,我们对它的解读是随心所欲的。
当我们关注着自己的呼吸时,我们会问自己:“什么样的现实是我愿意接受或为之屈从的呢?”当我们行动之前,检查内心的晴雨表时,就会令自己走向一种觉醒的境地。我们允许现实展示出真面目,因为我们再也不会用自己的“我”去干扰现实。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