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摘要:本文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了引体向上项目对人体上肢肌肉群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国家体能测试中引体向上项目中出现小学组的空白区,提出了新的测试项目,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各个年级不同测试对象收集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上肢主要肌群的力量同体重的关系。为丰富国家体能测试的空白区,提供了建议。针对某些学校器械匮乏的现象。提出来替代方法,以及参考依据。最后针对小学生身体特点,提出了若干练习建议和使用方法。
1研究目的:
由于国家体育测试中包含了身高体重和引体向上等数值,引体向上的考核标准仅仅是以数量来算,而并没有考虑体重因素,这就造成了该项成绩对一些体重较大的学生不太公平。由于该标准主要针对初中至高中生,该方面小学生虽然不做要求,但也形成了空白区。而目前的标准对于现有的学生情况而言明显偏高,对此现象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收集大量数据。旨在寻找小年龄组替代引体向上与测试方法,并对通过多次实践对安全问题进行评估。
1.1引体向上所锻炼的肌群
引体向上是一个上半身训练中运用到许多肌群的多关节运动,非常适合在背部训练天的一开始训练。训练到的肌群有: 1.背阔肌 当你做引体向上时,将肩胛内收时,最主要训练的肌群是背阔肌,背阔肌大致上呈现三角形,也是男生想训练成倒三角很重要的一块肌肉。 2.大圆肌、小圆肌、棘下肌 这三个肌群都为辅助背阔肌上拉时的力量,棘下肌也是旋转肌群功能为手臂外旋及稳定肩关节。 3.二头肌、前臂、后三角 在将身体向上拉时,前臂、二头肌、后三角都是辅助肌群,同时也会被训练到,前臂影响到的握力,也能够在引体向上的同时一起训练到。 4.中、下斜方肌 因为上拉肩胛的收缩,让中下斜方肌也会训练到。而上斜方肌通常是使用负重耸肩训练。 5.胸肌、长头三头肌 在引体向上的动作中也会带到胸肌,训练到的肌群非常多,所以也称作上半身的深蹲。
国家体能测试中引体向上项目考察的是学生肱二头肌和背部肌群的力量,而负重是考察对象身体自重。这导致了不同的考察对象的运动负荷也大不相同,由于考察标准仅仅是以年龄为区间,以个数为计数单位,忽略了自重负重这个关键因素。造成了对考察对象的肌力无法做出精确评估。
引体向上所考察的肌群为:引体向上是锻炼背部肌肉的经典动作,很早就被列入中小学体育考核项目。这个动作主练背阔肌、肱二头肌,对肩胛骨周围许多小肌肉群以及小臂肌群也有一定的训练效果,当然在这个动作中。如果反手握扛,手心面向自己,这时对肱二头肌训练效果最强,对其他部位相对较弱,如果是正手握扛,手背面向自己,会减少对肱二头的刺激,相应增加对肱三、背阔、认真练习此动作,可以使人拥有倒三角形的健美体型斜肩等其它部位的锻炼的效果.
引体向上则可以拉伸脊柱,使脊柱尽力伸展,促进脊柱骨的增生。不同握距的正握引体向上能发展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斜方肌、肱二头肌、背阔肌,但是侧重点不同。宽握引体向上重点刺激背阔肌中、上部; 中握引体向上重点刺激斜方肌。
,在考核过程中,会出现身体过度晃动,产生代偿现象。只有减少不必要的借力和晃动,才能体现上背肌群的真正实力。
俯卧上拉所考察的肌群: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后束二头肌,冈下肌、肱桡,前臂,握力等等
动作示范:
1.选择一个平凳或者角度偏小的斜凳,为了更好的安置杠铃,建议你把凳子的一端用杠铃片垫高。
2.俯身趴着凳子上,保持肩胛稳定,双手抓握杠铃。
3.启动背肌进行划船动作:肩胛骨后引(Scapula Retraction),顺势提肘做肩水平外展或肩伸,然后在动作顶端停留一秒,挤压肩胛骨,收紧背肌。
训练提示:
1.维持下背稳定,上拉时避免腰椎超伸。
2.始终保持在顶部有轻微的挤压背肌,回放时感觉肩胛骨慢慢打开并保持背部张力。
因为有平板的支撑能倚靠椅子,不让你身体晃动,避免你借助外力。减少了作弊借力的可能!让背部肌肉更加集中的去收缩!由于身体是直接伏卧在椅子上,相较俯身划船、或是哑铃单手划船等需要下背负责稳定的动作,较能维持脊椎中立,且压力也相对比较少一些。
这也是是很多奥运举重选手的训练动作。
优点:减少作弊。更关注背部,建立肌肉和心灵的连接!
两种两种方式所考察肌群大致一样,因此两者的测试数值基本上能衡量测试对象的能力,新的考察项目因为设计成俯卧在平板上从而忽略了体重带来的影响,能够将每人的负重 统一 ,能从而更加科学的,准确的体现考察对象的能力。从而建立了体重和引体向上数值之间 的桥梁。在此基础上。 笔者通过采用全新的研究希望找到重新肌肉力量和体重之间的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分别测试所有对象引体向上与俯卧上拉的数值,其中小学1-2年级学生采用自身体重20%的的负重,3-4年级学生采取自身体重25%的的负重,5-6男子采用自身体重30%的的负重,合适的重量选择使大部分学生完成该项测试的成绩在12个以内,避免太轻或者太重造成数值失去可比性,造成肌肉拉伤或变成耐力测试。
2.1研究对象
通过引体向上和新测试设备对 某小学1-2年级学男生40名,3-4年级学男生40名,5-6年级小学男生40 名, 分别进行两项测试。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收集:在9-11月国家体能测试阶段收集有关数据。
2.2.2查阅资料:通过书籍、期刊、网络,查阅相关文旅资料共有关文章20余篇,并先后参考专著4本。
2.2.3数据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用计算机进行最据处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初步结果。
2.2.4基本做法
2.2.4.1第一阶段:分别通过9-11月的测验,对测试对象的引体向上成绩和身高体重,进行数据收集,并整理有关数据。
2.2.4.2第二阶段: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果。
2.2.4.3第三阶段:撰写报告。
3.结果与分析
第一轮测试:所有测试对象测试重量固定,其中小学1-2年级学生采用5kg的的负重,小学3-4年级组 采取采用7.5kg的的负重,小学5--6年级组 采用10kg的的负重,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负重,使大部分学生完成该项测试的成绩在12次反复以内,避免太轻或者太重造成数值失去可比性,造成肌肉拉伤或变成耐力测试。
小学1-2年级组 序号 \体重\ 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 \俯卧杠铃上拉平均成绩\ 引体向上(反手)平均成绩
1 20kg~25KG\ 5KG \5-6 0
2 25kg~30KG\ 5KG 6-7\ 0
3 30kg~35KG .5KG 7-8\ 0
小学3-4年级组 序号 \体重 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 \俯卧杠铃上拉平均成绩\引体向上(反手)平均成绩
1 25kg~30KG 7.5KG\ 4-5 0
2 30kg~35KG 7.5KG 5-6 0
3 35kg~40KG 7.5KG 7-8 0
小学5--6年级组 序号 \体重\ 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 \俯卧杠铃上拉平均成绩\引体向上(反手)平均成绩
1 30kg~35KG 10KG 2-3 1
2 35kg~40KG 10KG 3-4 1
3 40kg~45KG 10KG 5-6 0
第二轮测试:按照体重顺序,使用自身体重对应重量的杠铃:采用自身体重25%~30%的的负重,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负重于体重的比值,使大部分学生完成该项测试的成绩在12个以内,避免太轻或者太重造成数值失去可比性,造成肌肉拉伤或变成耐力测试。
小学1-2年级组 序号\体重\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体重20%)\俯卧杠铃上拉成绩\引体向上(反手)成绩
1 20kg~25KG\ 4-5KG 7-8\ 0
2 25kg~30KG\ 5-6KG 6-7\ 0
3 30kg~35KG .6-7.25KG \5-6 0
小学3-4年级组 序号\体重\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体重25%)\俯卧杠铃上拉成绩\引体向上(反手)成绩
1 25kg~30KG 6,25-7,25KG\ 7-8 0
2 30kg~35KG 7.25-8.25KG 5-6 0
3 35kg~40KG 8.25-9.25KG 4-5 0
小学5--6年级组 序号\体重\俯卧杠铃上拉选用重量(体重30%)\俯卧杠铃上拉成绩\引体向上(反手)成绩
1 30kg~35KG 10-11.25KG 5-6 1
2 35kg~40KG 11.25-13.25KG 3-4 1
3 40kg~45KG 10KG 13.25-14.25 2-3 0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大多数测试者引体向上的成绩基本为0-1次反复,这使得这项测试的无法在小学组实施。而在引体向上成绩相同的测试对象中,不同体重的测试对象在使用相同重量的杠铃测试时,测试的成绩有很大区别。但在使用自身体重对应重量的杠铃,完成的数量比较接近。这说明测试对象的上肢力量肌群是有明显区别的,从引体向上的成绩表上无法细致的体现出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引体向上的测试成绩受到测试者体重的影响,无法准确的反应出测试者上肢力量的真实水平。比如说一个体重60KG的学生和一个80公斤的学生一引体向上的成绩都为6次反复时,很明显体重为80公斤的学生上肢能力更强一些。
4.1.1由于不同体重的运动员反应其上肢力量的力量指标采用俯卧杠铃上拉更为准确。从俯卧杠铃上拉的成绩数据分析得出引体向上与体重和俯卧上拉之间的关系式为:上肢力量分数=俯卧杠铃上拉个数X(应试者体重与标准体重之比)
4.1.2
4.2建议
4.2.1引体向上的成绩对于不同体重的测试者应考虑加上其体重,并对应计算得分,如体重60KG的运动员和80kg的运动员,如引体向上成绩都是10,其实际效果相当于后者负重20KG进行引体向上。其难度也相应增加,
4.2.2对于条件允许的地区,建议使用俯卧杠铃上拉来替代引体向上测试,以便准确的衡量测试者的上肢力量,课堂上由于安全问题,课题考虑使用不同拉力的弹力带来练习坐姿后拉,来练习相关部位肌肉力量,对于条件不好的地区,可以采用平卧下拉弹力带的方式,而弹力带拉力的规格可以从1磅-30磅,能适应不同阶段的测试对象,也是一种练习上肢力量大绝佳方式之一
4.2.3练习方法
(参考囚徒健身)
参考文献
1囚徒健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