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看到这首诗我们立即会想到柳宗元的《江雪》。
这首诗用区区二十个字,却营造出了一种天空地阔、唯我独在的气场。每当品读这首诗,我都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心灵震撼。
我们今天就来聊柳宗元,柳宗元,唐代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勤于笔耕,诗文俱佳,著述颇丰。在他的作品中,散文成就大于诗歌。我们熟知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均出自柳宗元。
大唐贞元九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当时刚满二十岁。和他一同考中进士的还有我们之前聊过的刘禹锡,时年二十一岁。
二人中早期的仕途经历可谓是惊人的相似,由于政见志趣相投、学识才华相仿,于是成为了一对很好的朋友。因而,世人将其二人并称为“刘柳”。
因为回乡为父亲柳镇守孝,柳宗元等了三年多才被委任官职,做了秘书省校书郎。
又过了两年,柳宗元通过了制举“博学宏词”科考试,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蓝田县尉)。在蓝田干了两年,柳宗元奉调回京,出任监察御史。
因为政见相同,王叔文对柳宗元很是赏识,将他越级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永贞革新”以失败收场后,作为变革派的成员,柳宗元也跟着倒了霉,被贬为邵州(辖区为今山西运城一带)刺史。
还没到达任所,感觉还没解恨的反对派,又将其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还在路上奔波的柳宗元,只好跋山涉水,掉头继续南下。
在永州,柳宗元一待就是十年。著名的《捕蛇者说》,就是他在永州任职期间所写。“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柳宗元关注民间疾苦、体恤民生的情怀,以及对官场腐败现实极度不满的情绪,充盈于字里行间。
而和他一同被贬的还有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他们都是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如此,柳宗元和刘禹锡这对难兄难弟真可谓是同病相怜哪!
十年后,他与刘禹锡等一同被贬为司马的革新派人物终于应召回京,不过,等待他们的不是朝廷重用,而是再次遣戍边州,分别任柳、漳、汀、封、连等州刺史。
从职务上来说,从司马转为刺史,有了一定的实权,似乎应该高兴才对。不过,他们以前可是朝廷主持革新的核心人物,一下被贬为边地司马,闲置达十年之久,这一点点转变,又怎么高兴得起来?
何况,这些边远地方,历来是烟瘴之地,也是贬谪之所,如何能够开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心想改良朝廷政治,现在看来,几乎是遥不可期!借用《诗经》里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此诗是在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的秋天,柳宗元在柳州(今广西马平)做刺史,他登上柳州城楼,怀念漳、汀、连、封四州刺史,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于是写成了这首诗。
登上高楼,目光所及,不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而是莽莽苍苍的荒凉偏僻,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情景之中,在柳州城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又该是怎样的蛮荒啊!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唐•柳宗元
赏析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柳州:今属广西。漳州、汀州: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
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
“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句的意思是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惊风:急风;狂风。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
三四句,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这句话的意思是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
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
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
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最后一句意思是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