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打卡总141次本周1次
健身打卡第35天工间操活动15分钟1次步行5公里
今日份小确幸 正在嫌弃食堂饭菜难吃的时候,微信音响有人约饭,想睡觉恰有人递枕头,真是美极
什么样的孩子该打?
从网上看到说有个熊孩子从28楼往下扔了15个啤酒瓶子,家长知道后可吓坏了,忙不迭的在业主群里向大家道歉,还附上了暴打熊孩子的照片。这一次,没有人说孩子应该好好教育,不能打,不能暴力。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当中,会有“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等说法,现代教育一般不提倡打孩子,特别是动不动就暴力相向的发泄式打孩子,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打”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比如,作为非常情况下的一种“惩罚方式”。就像以上的例子,孩子办出来的事危害性太大了,即使他办之前没有意识的后果,但是打一打才足以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种时候说教或循循善诱力度太不够了。当然了,打完之后,循循善诱还是要有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有很多孩子,总是处在一种说不说不听的漠然状态,家长或者老师说什么,他总是一种表情呆滞的游离状态,这很可能是在教养者的长期说教之下形成的一种故意走神、屏蔽声音的自我保护状态。很多孩子会把这种应对方式延迁的学校和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学习成绩当然也就不会太好。反而是那些会挨打的孩子,在老师有所提醒的时候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起来。当然这样比较并不是说提倡打孩子,而是说,长期说教,教养孩子的效果从某种角度上甚至比打孩子还要差。特别是孩子做了太出格的事儿,需要惩罚的时候,说教的效果通常是最差的。
当孩子做了太出格的事情,就像以上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后怕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实属侥幸,但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他知道后怕呢?父母不妨打一顿哈!这个时候打一顿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有些规矩是不能破的,这样孩子才能心存敬畏。
当今社会对孩子溺爱的太多了,很多孩子心中少了敬畏,这也许也是导致孩子们抗压能力越来越弱的因素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心无敬畏必有灾殃。这个规矩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跟犯了规矩之后,适当的惩罚密不可分。现在有一些家长会在家里准备一个戒尺作为家法,提前会告诉孩子在他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会动用家法惩罚,打孩子不是目的,更不是发泄,让他心存敬畏才是目的。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犯错之后必须要有惩罚,惩罚不是因为犯了错,是为了让他日后不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