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督导课收获
1.为什么当事人的自伤或者说症状,总是不能引起我足够的警觉?
听过没见过,缺少直观印象和切身的体会;其二,听课不够全面,选择性的在听,着重听的是自己想听的东西,许多老师一再提醒、叮嘱、教诲的东西耳旁风过,没有进行必要充分的思考,不够放空。
遇到有自伤行为的,一定要做安全评估,一定要建议去医院,有自杀念头的基本上是中度以上了,甚至是重度;之后要看病例,找什么级别的医生看的,了解医生怎么说,吃的什么药,吃了药以后有什么反应,有没有按时吃,谁在督促他吃药;什么时候复诊,复诊的情况,医生怎么说,有没有调整药物,换了什么药,复诊还要看病例,药物清单,了解药物的效果、反应、感受,自杀的念头还有没有?
签风险承诺书,可以签不自杀协议,咨询师是来访者当下的重要他人,发挥约束和保障屏障作用,一出现自伤行为,理解终止咨询,事先有约定,不会给来访者造成被抛弃的感觉。
要有长程咨询的意识,我们做的只是辅助,十次没有效果是很正常的,这样的孩子需要陪伴很长时间才能有效果,并且这个效果是让他的情绪相对稳定下来,而不是能够去学校。
2.是什么没有让我充分共情来访者宠物死亡、服药后不良反应这么重要的因素?
还是在用脑子感受来访者的感受,是用感受来访者感受的念头在感受来访者的感受,没有做到真正关注到来访者这个人,还是用一个我在感受来访者的感受,而不是真正走入来访者的脉络真正感受来访者的感受。
3.关于非自愿来访者的目标。
非自愿来访者来谈,问他想聊啥,他说不知道,或者无所谓。那么就聊这个不知道和无所谓。咨询当中,看到来访者没有目标,而我们心中有一个目标的时候(通常是家长的目标或者我们以为对他好的目标),我们就会推着他走。
探讨他怎么无所谓还是能够来咨询的,特别是他吃了药之后,胳膊抬不起来,头疼,脑袋是懵的,恶心,没精神,走路都走不动,他还能走到咨询室,而还有那么一个人可能没有看到这些,却还在哪里问东问西,问他接下来的改变。
来访者不太想改变,尊重和接纳他的不太想改变,好奇他的不太想改变,之前呢?有没有想改变的时候?想改变什么呢?如果接下来想改变的话哪会是什么?不想改变的时候怎么生活的,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呢?
聊他想聊的,能聊的,爱好、男朋友、花花草草,没有建立关系,急着想解决问题,很容易就崩了。
4.每当看到其他人突破设置的情况,凭什么自以为自己不会?
自己是在想当然,一切都是自以为,那是因为没有遇到事儿,事上练练你试试。
咨询师一定要遵守各种咨询设置,咨询师自己突破设置,你的心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认真看一看;来访者突破设置,可能反应了他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要看一看想一想他想干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是界限不明、边界不明的,咨询师坚守设置,是给来访者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设置是对咨访双方的保护,谁对咨询效果的保障。设置!设置!还是设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