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基层负担加重,“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此,中央召开专项会议深入实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为基层松绑减负,不搞形式主义”。减负是回归本源、聚焦实干的关键,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作为基层治理新生力量,选调生应在减负中做好“加减法”,以实干担当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效能提升。
厘清权责边界,在形式主义的事务上做“减法”,为改进工作效率做“加法”。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职责边界不清和任务分工不明,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无谓事务。要推动权责清晰化、流程简约化,精简不必要的审批、报表和汇报工作,杜绝重复劳动和多头布置。基层干部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共享数据、整合平台实现高效协同,把更多时间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此外,还应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基层在条块分割工作中的耗时耗力,让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
增强实干担当,在虚假留痕的事务上做“减法”,为提升工作成效做“加法”。在一些地方,“痕迹管理”异化为“留痕主义”,干部为应付检查而忙于拍照、盖章、做台账,甚至出现“痕迹美化”现象,实干反倒被忽视。选调生应当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工作的实效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譬如在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选调生要发挥政策熟悉、视野开阔的优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成果实效,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以“绣花”功夫做实事、办好事,用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精简会议文件,在冗长无效的事务上做“减法”,为提高决策效率做“加法”。“开会开到没人干事,文件发到无人阅读”,这样的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会议过多过滥,既耗费时间,又降低了工作效率。要坚决减少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坚持能合并的坚决合并,能以简报、通知代替的坚决不再召开。同时,严格控制会议时间,精简发言内容,减少空话套话,突出主题,注重实效。在公文方面,文件内容应注重精准、简洁,避免篇幅冗长和内容空洞。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减少不必要的请示、汇报材料,杜绝以文害实现象,让干部有更多精力聚焦工作主责主业。
优化考核机制,在繁琐指标的事务上做“减法”,为激发工作动力做“加法”。当前,部分考核机制指标过多、评价体系繁杂,容易导致基层干部“为考核而工作”,在数据和报表上耗费过多精力,影响实际工作推进。要从源头上优化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繁琐指标,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导向,杜绝单纯以打分排名代替全面考核评价的现象。选调生要善于把握考核机制改革契机,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工作导向,转变“应试化”工作思维,坚守“为民初心”,敢于探索创新,用显著的成效和创新的实践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强化基层关怀,在身心压力的事务上做“减法”,为激励干部斗志做“加法”。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一线,工作任务繁重,身心健康面临较大考验。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合理调整任务分配,避免超负荷运转。通过落实休假制度、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心理疏导等措施,为基层干部打造更舒心的工作环境。同时,要畅通干部诉求表达渠道,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