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围绕循环小数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展开,聚焦学生对“余数重复导致商循环”的理解,同时落实概念辨析与简便书写,为后续除法计算铺垫。以下是结合核心教学片段进行的反思:
1、聚焦“余数与商的关联”,突破原理理解难点
在列竖式探究环节,我以“为什么商的数字会循环?”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对比每次除法的余数。通过让学生记录“计算时的余数”“当前商的数字”,学生逐渐发现:当余数与之前某一步的余数完全相同时,商的数字会重复出现。这一设计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循环”转化为可观察的“余数重复”,学生通过亲手计算、对比,自主推导循环小数的由来,而非被动接受概念。但不足在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记录余数、对比步骤时容易出错,后续需增加“小组互助核对余数”的环节,帮助这部分学生跟上思路。
2、强化“概念辨析与技能”,夯实基础铺垫
在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二个梯度任务:判断循环小数及循环小数简写、比较有限与无限小数的大小。这些任务均围绕“为后续除法计算服务”展开——判断循环小数能帮助学生预判除法结果是否除尽,简写则能简化计算过程中的书写。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判断循环小数”和“简写”掌握较好,但在“比较无限小数大小”时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了“位数多的数更大”的有限小数比较思维,对“无限小数需多写几位再对比”的方法不熟悉。后续需补充“多写3-4位循环节再比较”的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比较逻辑。
3、直面“现实应用困境”,反思教学改进方向
本节课的最大难点是“循环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尽管我列举了“用布料做衣服(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计算平均身高(需保留合适小数位数)”等例子,但学生仍难以理解“为何现实中不用无限循环的形式表示结果”。
反思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近似值的必要性”感知不深;二是教学中仅由教师举例,未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后续改进可从两方面入手:课前布置“寻找生活中‘除不尽’的场景”任务(如超市计价、测量长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组织“如何处理循环小数结果”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场景选择去尾法、进一法或四舍五入法,让应用环节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实用性认知。
本次教学基本达成“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由来、掌握基础技能”的目标,尤其在“余数推导循环原理”的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但在“关注个体差异”和“联系生活应用”上仍有不足。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结,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能“用活知识”,真正理解循环小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