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肯定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首先要用同理心帮助他描述他的感觉。所谓同理心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帮助他描述他的感受。孩子没有城府,他的所有情绪都会表现在脸上,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描述你看到的,从他面部流露出来的情绪。
例如:
“苗苗,你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高兴,能不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你好像很生气,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回事?”
“你好像很伤心,来告诉妈妈好吗?”
孩子们有的情绪都是由一些人或事件引起,虽然他不一定能把引起情绪的原因讲清楚,而且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这些原因很简单、轻微,不一定能产生情绪,但对孩子来说,这些原因却非常重要,甚至能让他产生很大的情绪。因此,父母应经常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就能够肯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父母还应当把情绪与引起情绪的事件分开。
肯定孩子的情绪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肯定的含义是:“我尊重你的感受;我理解你的情绪;我愿意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2.分享
当家长用同理心去描述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认可,当他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也愿意与你沟通。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帮助他捕捉内心的情绪。由于孩子对情绪缺乏察觉的能力,对情绪认识不多,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和适当的文字描述自己的情绪,因此难以正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此时我们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清楚、准确的词汇协助孩子表达他的感觉、感受,并协助他把这些感觉、感受转化成为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
例如:
“我想,你心里感到很委屈,对不对?”
“看来,这让你很为难,对吗?”
“你是不是感觉很气愤?”
“你觉得他那样做很不公平,是吗?”
如果孩子对上面这类问题有肯定的回答,并且讲述事情的经过以及有对他人对错的评价等,这时家长首先要协助他处理情绪,用对话把他的感觉、感受带到正面的方向来。
例如:
“哦,原来是这些事情让你不开心。先说说你内心的感觉怎么样?”“难怪你有这样的反应,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了?”
“我终于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了,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感觉?”
协助孩子表达他的感觉、感受,并不是说明他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有这样的感觉、感受,而仅仅是协助他准确地表达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并且帮助他丰富表达情绪的词汇。孩子越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他的感觉、感受,就越能提高他处理情绪的能力。
例如:
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感到气愤、愤怒、混乱、愤恨、不公平、妒忌等。
当孩子失望时,他可能感到痛苦、迷茫、孤独无助、悔恨、怀疑、有无力感等!
当孩子难过时,他可能感到挫败、受伤害、被孤立、沮丧等。
孩子只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他以后就更容易处理自己面对的事情。
让孩子尝试说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时,家长要鼓励他说下去,最好不要打断他,耐心聆听。
先协助孩子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是本技巧最重要的原则。
当孩子做到准确,足够的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有很大的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语言、语调、语气等都会有舒缓的迹象。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处理,他就会平静下来,这时候再引导孩子讲述事情的细节、过程,家长才知道怎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孩子。
3.设范
家长应该对孩子行为设立规范。家长应明确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具体操作方法是,画出一个方框,方框内的行为是可以做的,是可以被家长理解或接受的,方框外的行为是不可以做的,是家长不能接受的,或者是即使他做了,也没有效果,达不到目的。
如果孩子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负面情绪,比如哭闹、攻击别人、咒骂别人、破坏物品等,那么家长应当先了解孩子这些不当行为背后的情绪,协助他描述自己的感觉,接着再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让人不可接受的。最后,家长再引导孩子用什么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即使对一个幼儿来讲,他也有尊严、自尊及权利,当家长为孩子设立规范时,一定要充分地关注,并让孩子拥有他的尊严、自尊及权利,无论怎样的一个孩子,这都是他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尊严、自尊及权利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保护,他就会产生安全感,他就会把父母当作公平、可靠的朋友,他也就会让父母协助他解决问题了。
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又能明确知道行为规范,他通常很少犯错误。如果一个孩子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父母也就不需要再用打骂处罚与管制的方式了。
面对有负面情绪的孩子,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感受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表达负面情绪时的语言和行为。家长主要是对孩子的语言及行为设立规范,不是针对他的感觉、感受及期望。
4.策划
通过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肯定、分享、设范之后,孩子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舒服的感觉了,也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他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要让孩子自问:“我到底想要什么?”然后,父母再和孩子一块策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策划方法时,父母应以孩子为主,引导孩子,让他想出自己的方法,并引导他作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对有些问题如果需要家长的参与才能解决,家长应当开心、愉快地参与,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批评。
在和孩子一起策划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尽量选用有孩子参与的或者孩子策划的方法。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正面意义,都会丰富我们的经验,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得到成长,让我们有能力创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