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会,我一直想弄。碍于我是一个数学班主任,总觉得自己火候不够,在某个专业层面引导或者说不上去,太尬是小事,影响祖国的花花朵朵那就不太好了。可,最终还是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自我感觉还可,中间生成许多,现汇报(反思)如下:
1、选题。选择初一的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毕竟贴近考试嘛——要分滴!
2、读书时间。每天中午给孩子大约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持续一个月。反思:孩子们的阅读质量不高,在读书过程中,不能静下心来走进内容当中。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读书时间容易被打断,也就是说我还是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特别好的读书氛围。得改,必须改。硬性条件!
3、流程设想。说真心的,觉得自己不行,确切说,我都没有好好读《朝花夕拾》,所以不敢主持。大概半个月前,就敲定了主持人——徐若婷。大家推荐的,大家都说她书读的多,我觉得也可。一则自己解脱,二则锻炼队伍。至于流程吗,当然主持人说了算。告诉崽儿最好做个ppt。
4、会前咨询。求教了资深的语文老师——赵丽老师。给出如下建议:1)不要是期望过高。做好心理准备,孩子们也许不会说出什么。我的要求是哪怕每人读几句都可。2)可以融入小测试题。采纳,效果很好。3)可能孩子们不会把文章里的人物与现实哪类人迁移(这个词语用的不恰当),也就是说没有升华,我反思,我要把一本书的读书会分成一阶,二阶,乃至三阶。一阶初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人物,文章的大概。二阶,再读,就某一段,来谈自己的想法。三阶,没想好呢!
5、场地。起初打算在班级,后决定借用学校的录播教室,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这个读书会也想一直弄下去,录播教室,孩子或许能重视些吧。
6、现场。由徐同学主持,准备很充分,对写作背景,作者都交代清楚,很全面。最好的一点,她居然有个调查,问“你读过《朝花夕拾》那几篇文章”时,我诧异了,孩子们不是很踊跃,我心里有那么一丢丢的担心,没咋读吗?我没有打断主持人,只是观望。当开始每一篇的简介时,只觉得是主持人侃侃而谈,缺互动,不是语言的,而是眼神,下面的孩子眼神迷离。当介绍第三篇文章时,我打断了,及时止损啊。我问了下,读过五篇文章的举手,寥寥无几,五个?又问读过前两篇的,多点,但不多。我哦(第二声)了一声。孩子们说,他们选择读的,选自己喜欢的。是啊,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会的批判者、历史的反思者、新文学的先驱者,他的文字吾等岂能了解其内涵。按流程,可以进行下去,但结果不太美好,咋好?咋好?反复问自己,那就共读,选择一篇他们喜欢的,想读的,每人读几段,然后,最好能来个小升华。他们选择了《五猖会》,心里有个疑惑,我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让孩子背好书后才能去参加庙会,揭露的是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与压制。为何要读它,难道是我想多了,如果不是影射我,我该如何引导?既然选择,那就勇敢走下去。我起头先读,然后又有几个孩子来读。读完,提了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几个事?有说一个的,也有说俩的。提问是哪俩,一是对庙会的向往,二是爸爸让背好书才能去庙会。没有否定,又问为啥要写去庙会的期盼?答曰:这样才能写出我去不上庙会的失望。“那是几个事”“一个”有时问题不需要立马去否定,让他自己觉察出来不是更好吗?而后,度娘一下,浅析了文章。做了五道关于《朝花夕拾》的选择题。而后,我对孩子们说,谢谢你们选择了《五猖会》,于你们而言是文章的交流,于我而言是一个反思,是我对我的女儿和你们未来教育的提示。等回到教室,又追问:“你们觉得鲁迅爸爸做的对不?”“也对”“为啥?”“也是为孩子好”“对啊,鲁迅的爸爸是个秀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当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有时父母多叨叨我们几句,让我们好好学习,也是为我们好。毕竟考高中需要分,考大学也需要分。我们都是普通人,能改变我们,只有我们努力的学习。”孩子们点点头,放学了。
7、反思。孩子没有好好读书,怎么保障?中午共读?我要读起书来,在学生面前装起来。要真正读,可以和他们交流,尊重他们,和他们一样,这样,或许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