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贯之十二 颜渊篇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2.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⑴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⑵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⑶?”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⑷斯语矣。”

【注释】⑴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恢复到合乎先王规定的礼仪。⑵归:《康熙字典》归附也。⑶目:《康熙字典》条目。⑷事:《康熙字典》奉也。照做。

【翻译】颜渊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让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就可以做到仁。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用礼来约束自己,天下人就会认同你做到了仁。能否做到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难道还能取决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发明】仁为目标,礼为路径。把自己所有的言行,都约束在规矩之内,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就会改变性格和命运,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境界。


12.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⑴,使民如承大祭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⑶无怨,在家⑷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⑴大宾:能够生杀予夺的客人。⑵大祭:祭祀天地祖宗的重大活动。⑶邦:诸侯国。⑷家:《康熙字典》大夫之邑曰家。

【翻译】冉雍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操控生杀大权的领导;役使百姓如同承办祭祀天地祖宗的重大活动。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样,在邦国做官,不招人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不招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老师这些话来做吧。”

【发明】仁,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而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仁”的内化,首先要有一个“敬”字。见大宾、承大祭的状态,就是“敬”。


12.3【原文】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⑵。”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⑶讱乎?”

【注释】⑴司马牛:孔子学生,性急多言。⑵讱:《康熙字典》言难出也。言语迟钝。⑶得无,表示揣测,能不。

【翻译】司马牛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仁者,说话有所忍隐。”司马牛又问:“说话忍隐,这就算仁了吗?”孔子说:“做到仁很难的,说起来又怎能不忍隐?”

【发明】既然说了必须去做,还是先做再说为好,这样可以避免自食其言的尴尬。既然说话必须符合真理,还是不说为妙,这样可以避免说错话的窘境。


12.4【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⑴,夫何忧何惧?”

【注释】⑴疚:《康熙字典》久病也。指内心不安。

【翻译】司马牛问孔子君子的标准,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司马牛说:“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就算君子了吗?”孔子说:“反省自身没有愧疚的地方,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发明】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世上有三种人:安于良心的人,良心不安的人,无视良心的人。安于良心的人,心理健康,无忧无惧;良心不安的人,烦恼不断,失眠失神;无视良心的人,潜在的良知爆发之日,就是其精神崩溃之时。


12.5【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⑴。”子夏曰:“商⑵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⑴亡:同“无”。⑵商:即子夏,姓卜,名商,古人自称时一般称名。

【翻译】司马牛忧愁地说:“人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愁没有兄弟呢?”

【说明】司马牛兄弟五人。二哥叫桓魋,受宠于宋景公,带领其他兄弟一起作恶叛乱。古代有连坐的法律,一人犯法,全家遭殃。司马牛最终还是因避乱而死。


12.6【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⑴,肤受之愬⑵,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⑴浸润之谮。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⑵肤受之愬: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翻译】子张请教怎样算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浸润那样顺着你,然后加上谗言;像火烧皮肤那样逆着你,然后加上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才算是明智的了。顺着你的谗言和逆着你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也算是有远见的了。”

【发明】不被外境所动,才是真的高明。


12.7【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让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贡说:“必不得已需要去掉一个的话,在这三者中间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必不得已需要去掉一个的话,在这两个中间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粮食。少了粮食,无非有人会饿死,但是自古人都有一死,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

【发明】没有诚信,就没有人类社会。诚信比人的生命重要。


12.8【原文】棘子成⑴曰:“君子质⑵而已矣,何以文⑶为?”子贡曰:“惜乎,夫子⑷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⑸。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⑹犹犬羊之鞟。”

【注释】⑴棘子成:卫国大夫。⑵质:《康熙字典》体也,实也。指本质、内容。⑶文:《康熙字典》文饰。指形式,外表。⑷夫子:对大夫的尊称。⑸驷不及舌: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⑹鞟:去了毛的兽皮。

【翻译】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行了,何必还要文采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这样看待君子!话一出口,驷马难追(这样随便议论,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如果文采与质朴一样,质朴和文采一样,那么去了毛的虎豹皮与去了毛的犬羊皮就没有区别了。”

【发明】文与质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割裂。手掌手背是一体的,所爱与被爱也是一体的,能见与所见也是一体的。懂了这个,才能明白什么是“一以贯之”。


12.9【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⑴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⑵彻⑶乎?”曰:“二⑷,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⑸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⑴用:《康熙字典》货也。⑵盍:《康熙字典》何不也。⑶彻:《康熙字典》周法,什一而税。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也。⑷二:指十分之二的税。⑸孰与:“与孰”,意思是“与谁”。

【翻译】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用的,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与谁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与谁富足呢?”

【发明】老百姓要的只是“生存权”,君主却要“享乐权”。跳出问题看问题,就会发现“百姓生存”与“君主享乐”是一体的。“少数人享乐”与“多数人生存”之间有个平衡,如果打破了,社会秩序就是混乱。


12.10【原文】子张问崇德⑴辨惑⑵,子曰:“主忠信,徙义⑶,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⑷”

【注释】⑴崇德:崇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⑵辨惑:辨别是非曲直。⑶徙义:向义靠拢,见义而从。⑷“诚不”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

【翻译】子张问如何提高德行、辨别是非。孔子说:“做自己的主宰、客观地认识事物、说话算数,让更多的人受益,就是提高德行。喜爱时希望他生存,厌恶时希望他死去。一会儿让他生,一会儿又让他死,这就是疑惑。他并没有变,是你变了心。《诗经》上说:‘与贫富无关,只因变了心。’”

【发明】所有的迷惑,都是因为有私欲。譬如,有人养狗,其出发点是“爱”的名义下的控制欲、占有欲,看狗顺眼时,爱的要命;看狗惹祸时,恨的要死。实际上,狗还是那狗,变的是人。


12.11【原文】齐景公⑴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⑵,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⑷?”

【注释】⑴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⑵君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第二个“君”是动词。以下“臣臣”、“父父”、“子子”与此同。⑶信如:假如,诚如。⑷诸:“之乎”的合音字。

【翻译】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只有君像君的样子,臣才会像臣的样子;只有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好啊!假如真的君不像君,臣属不像臣属,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拥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发明】孔子说的是正因果关系:只有“君君”,才能“臣臣”。齐景公理解的反因果关系:只有“臣臣”,才能“君君”。


12.12【原文】子曰:“片言可以⑴折⑵狱⑶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⑷。”

【注释】⑴片言可以:即“以片言可”,凭三言两语可以。⑵折:《康熙字典》屈也。引申为:使人折服。⑶狱者:看守监狱的人。⑷宿诺:隔夜的诺言。

【翻译】孔子说:“凭着几句话,就可以令狱卒通融放行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从没有过了一夜还没有兑现的诺言。”

【发明】信用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看看当今美国的行径,动辄就制裁他国,撕毁条约,挑起战争,哪里有什么信用可言?公知们却说“美西方有契约精神”,真是荒唐。实际上,美西方是对强者讲契约,对弱者讲掠夺。


12.13【原文】子曰:“听讼⑴,吾犹⑵人⑶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释】⑴听讼:处理诉讼。⑵犹:如同。⑶人:客方。

【翻译】孔子说:“审理民事纠纷,我并不高明。(我高明的地方在于),能够引导原告、被告换位思考,然后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方式,妥善解决问题,让他们停止打官司。”

【发明】《讼》卦说:主客双方诚恳相待,在平衡点出现的时候,展开协作,双方都吉利。如果一味坚持诉讼,即使能打赢官司,也两败俱伤。这也是中国注重信访、调解的文化根源所在。


12.14【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注释】先看句式,前面是“居之”,后面是“行之”,显然指的是两种对立状态。细细品味,“居之”有原地打转的意味,“行之”有匆匆上路的意味。

【意译】子张请教如何从政,孔子说:“从政人员首先要战略定力,需要打攻坚战时,即使进展很慢,甚至原地打转,也能保持旺盛斗志不懈怠,奋力开创新局面;反之,需要打歼灭战时,即使匆匆上路,也能把握客观情况,不骄不躁,把事情做实做好,确保以最少代价取得最大胜利。”

【发明】逆境需要生命张力,考验的是意志。顺境需要自我约束,考验的是修为。


12.15【原文】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⑴矣夫。”

【注释】⑴畔:《康熙字典》离也。

【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能以此不离中道了。”

【发明】经过学习的洗礼,才可能有新动能;经过约束的能量,才可能是正能量。


12.16【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⑴。”

【注释】⑴是:《康熙字典》此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就人性的美好,不造作人性的丑恶。小人与此相反。”

【发明】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由此可以推论:人性是向善的。动物普遍只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由此可以推论:兽性是趋利的。

所谓君子,就是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就是发扬人性光辉,成就人性光明的人。所谓小人,就是拒绝社会化,反对集体主义,倡导丛林法则的人,是成就兽性的人。


12.17【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⑴以正,孰敢不正?”

【 注释】⑴帅:《康熙字典》主也,率也,统也,领也。

【翻译】季康子询问孔子什么是政。孔子回答说:“政治就是正道。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发明】多数人是双标的。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12.18【原文】季康子患⑴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注释】⑴患:《说文解字》忧也。引申为:苦于。

【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多(家里经常丢东西),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假如你没贪欲(没有那么多财物),即使奖励偷盗,也没有人去偷你家的东西。”

【发明】财物如盗贼,就如同“粪便召苍蝇”一样自然。众人只看到钱财的好处,没看到钱财能够引来杀身之祸。


12.19【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⑴。”

【注释】⑴偃:《说文解字》僵也,仆也。即:倒下。

【翻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没有道德的坏人,亲近有道德的好人,怎行样?”孔子答道:“你治理国家,为什么还要用杀戮?你一心向善,百姓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草上有风,草必随风倒下。”

【发明】以善的名义做善事,是真君子。以恶的名义做恶事,是真小人。以善的名义做恶事,是伪君子。季康子所动的念头,是伪君子的念头。


12.20【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⑴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⑵必闻⑶。”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⑷。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⑸而行;违⑹,居⑺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⑴达:《康熙字典》通也。⑵家:《康熙字典》大夫之邑曰家。⑶闻:《说文解字》知闻也。这里指虚有其名。⑷虑以下人:为矛盾双方提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让矛盾双方有台阶可下。⑸色取仁:表面上实行仁德。⑹行违:行动上违背仁德。⑺居:《康熙字典》安也。指以仁人自居。

【翻译】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指的通达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邦国做官一定有名声,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闻名,而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要质朴正直,好尚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能为矛盾双方提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让矛盾双方有台阶可下。这样的人在邦国做官一定通达,为大夫做家臣一定通达。表面上,事事取向仁,这样为仁而仁,已经偏离了仁,但是,仍然以仁自居而不疑。这样的人,在邦国一定有好名声,在大夫封地一定有好名声。”

【发明】孔子所言,直接指出子张有“为仁而仁” 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后来,曾子说:“子张看起来堂堂正正,却难结交,有刻意做‘仁’的痕迹。”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所以,我们最终可以认定:子张“为仁而仁”,犯了做表面文章的错误,最终也未能达到“仁”的境界。


12.21【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⑴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⑵、辨惑⑶。”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⑷,非崇德与?攻⑸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⑹其亲,非惑与?”

【注释】⑴舞雩:地名,在今曲阜城南。⑵修慝:消除恶念。⑶辨惑:辨别是非。⑷先事后得:事先公布利益分配方案。⑸攻:《康熙字典》摘人过失曰攻。即:批判。⑹及:《康熙字典》连累也。

【翻译】樊迟随从孔子在舞雩台边散步,问:“请问提升百姓的获得感、消除百姓的敌对情绪、辨清自己的迷惑?”孔子说:“问得非常好啊!(统治者)事先公布利益分配方案,不就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吗?(统治者)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埋怨百姓的过失,不就消除了百姓的敌对情绪了吗?(统治者)忍不住一时的冲动,而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了吗?”

【发明】德者,得也。樊迟问“崇德”,问的是“如何提升获得感”,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最先的事情就是最后的利益分配”,也就是说,事先公布利益分配方案。前些年,又出现“先做蛋糕再分”“先分蛋糕再做”的争论。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12.22【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⑴,子曰:“知⑵人。”樊迟未达⑶,子曰:“举直错⑷诸枉⑸,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⑹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⑺,不仁者远矣。汤⑻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⑼,不仁者远矣。”

【注释】⑴知:同“智”。⑵知:《康熙字典》识也。⑶达:《康熙字典》通也。明白。⑷错:同“措”。《说文解字》置也。⑸枉:《康熙字典》人之不直者。⑹乡:同“向”。《康熙字典》昔也。⑺皋陶:舜的贤臣。⑻汤:商代的开国之君。⑼伊尹:商汤的大臣。

【翻译】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他人就是仁。”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识别人就是智。”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哪里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之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意是多么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疏远了。”

【发明】樊迟,原名樊须。因孔子说他迟钝,所以,改名为樊迟。虽然迟钝,但是,敢于发问,不懂就问,弄懂了就执行,最终学有大成。


12.23【原文】子贡问友⑴,子曰:“忠告而善道⑵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⑴友:《说文解字》同志为友。这里指交朋结友的方法。⑵道:通“导”。

【翻译】子贡请教如何对待朋友。孔子说:“向他陈述客观情况,好好地开导他,他不听从就算了,不要使自己遭受耻辱。”

【发明】不要妄图改变他人。君子内求,改变的是自己。而改变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有人就要问了,当领导的,难道不可以改变他人吗?答案是:当领导的,只能改变他人的行为,不能改变他人的思想。


12.24【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⑴。”

【注释】⑴辅仁:辅助仁德。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文化门槛设置交友底线,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发明】这里的文化,是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核心素养,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集中体现。按照孔子的设想,仁者经过“恕道”的长期锻炼,能够知人知己,爱人爱己,立人立己,达人达己,充分绽放人性的光辉。所以,以文会友,与是否认字无关。更不是几个腐儒在一起谈论诗词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427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5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747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39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55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37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48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2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34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2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33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5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77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2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7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98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77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4.1【原文】宪⑴问耻,子曰:“邦⑵有道⑶,谷⑷;邦无道,谷,耻也。”“克...
    不居居居士阅读 410评论 1 8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6.1【原文】季氏⑴将伐⑵颛臾⑶,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不居居居士阅读 105评论 1 4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8.1【原文】微子⑴去之,箕子⑵为之奴,比干⑶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⑷...
    不居居居士阅读 235评论 1 9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1.1【原文】子曰:“先进⑴于礼乐,野人⑵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
    不居居居士阅读 409评论 1 7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9.1【原文】子⑴罕言利,与⑵命⑶与仁。 【注释】⑴罕:《尔雅》希、寡、鲜,...
    不居居居士阅读 190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