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6.1【原文】季氏⑴将伐⑵颛臾⑶,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⑷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⑸?”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⑹有言曰:‘陈力⑺就列⑻,不能者止⑼。’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⑽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⑾出于柙⑿,龟玉毁于椟⒀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⒁欲之而必为之辞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⒃)也。”
【注释】⑴季氏:季康子。⑵伐:只有天子有权利“征伐”。这里用“伐”,旨在谴责季康子僭越。⑶颛臾:鲁国内的“国中国”。⑷无乃:恐怕。⑸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呢?为:句末语气助词。⑹周任:古代史官。⑺陈力:量力。⑻就列:进入朝廷行列,指担任职务。⑼止:《康熙字典》停也。指辞职。⑽相:《康熙字典》助也。⑾兕:独角犀牛。⑿柙:槛也,以藏虎兕。⒀椟:《说文解字》匣也。⒁舍曰:不说。⒂辞:《说文解字》讼辞也。借口。⒃萧墙之内:住宅的墙里面。萧墙:住宅门口的一道小墙,俗称照壁。
【翻译】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求、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有所行动。”孔子说:“求啊,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先王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家臣并不想这样做的。”孔子说:“求啊,周任曾经说过:‘估量自己的才力,担任合适的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危难时不支撑,颠扑时不扶持,何必要用你辅佐呢?而且,你的说法是错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求说:“今天的颛臾,城邑坚固,而且接近季氏的采邑费城,现在不去夺取,到了后世必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憎恶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辞夺理找借口的人。我曾听说,拥有封国、家族的人,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平均,不担忧寡少而担忧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困,和谐了就不会寡少,安定了就不能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提倡仁义礼乐的政教招徕他们,既招来了就安定他们。现在冉求、仲由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边远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图谋对内兴师动众。我恐怕季氏的担忧不来自于颛臾,而来自于自家墙内。”
【发明】“萧墙之内”指的是内部问题。内因永远是第一位的,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6.2【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⑴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⑵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⑶执国命⑷,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⑸不议。”
【注释】⑴礼乐征伐:制礼作乐和出兵讨伐。⑵十世:十代。古代三十年为一世。⑶陪臣:大夫的家臣。⑷执国命:把持国家的命运。⑸庶人:老百姓。
【翻译】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的大事,由天子做出决定;天下政治黑暗,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的大事,由诸侯做出决定。出自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出自大夫,传到五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家臣执掌了国家的命运,传到三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那么政权就不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发明】所谓“有道”就是秩序井然,和谐稳定,国家意志能够贯彻到基层。所谓“无道”就是有“中梗阻”,要么“左右崩裂,朋党之争”,要么“上下断层,腐败无能”。
16.3【原文】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⑴矣,政逮⑵于大夫四世⑶矣,故夫三桓⑷之子孙微矣。”
【注释】⑴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⑵逮:《说文解字》及也。⑶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⑷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翻译】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发明】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传承,就逃不出“富不过三,贵不过五”的铁律。
16.4【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⑴者三友。友直、友谅⑵、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⑶、友善柔⑷、友便佞⑸,损矣。”
【注释】⑴损:《康熙字典》伤也,贬也,失也。⑵谅:《说文解字》信也。⑶便辟:拈轻怕重。⑷善柔:甜媚无骨。⑸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结交正直的,厚重的,知识丰富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拈轻怕重的,甜媚无骨的,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发明】人生就是用来改正错误,完善自我的。朋友是用来互相纠错,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用来互相吹捧,互相麻醉的。
16.5【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⑴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⑵、乐佚游⑶、乐宴乐⑷,损矣。”
【注释】⑴节:《康熙字典》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⑵骄乐:朱熹云:谓侈肆而不知节。⑶佚游:游荡无度。佚:同“逸”。⑷宴乐:吃喝为乐。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遵循礼乐制度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德的友人为快乐,是有益处的,以骄纵放肆为快乐,以闲逸游荡为快乐,以宴饮纵欲为快乐,是有害的。”
【发明】凡感官刺激的快乐,完事后,就会感觉内心空虚、时间虚度。
16.6【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⑴:言未及之⑵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⑶色⑷而言谓之瞽⑸。”
【注释】⑴愆:《说文解字》过也。⑵及之:轮到他。⑶颜:《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⑷色:《说文解字》颜气也。人之忧喜,皆著于颜。⑸瞽:瞎子。
【翻译】孔子说:“侍奉领导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你发言你就抢着说,叫做急躁。轮到你发言而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发言,叫做瞎眼。”
【发明】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就必须学会与领导沟通。因此,说话就成为头等大事,必须慎重对待。不仅要在有道的领导面前说客观公正的话,而且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地点、方式,说合适的话。
16.7【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⑵;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⑶。”
【注释】⑴戒:《康熙字典》洗心曰斋,防患曰戒。⑵色:《康熙字典》女色。⑶得:获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警戒:小时候,血气尚未长成仍在发育,不可接近女色;到了盛年时,血气方刚,不可争强好胜;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吃不动,喝不动,玩不动),不可硬吃、硬喝、硬上。”
【发明】孔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与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时机、地点、人物、事件、流程等诸多要素,有一条不对,就不会有好结果。
16.8【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⑴畏:《康熙字典》畏惧。⑵大人:大格局的人。⑶狎:《康熙字典》轻也,近也。⑷侮:《康熙字典》慢易也。亵渎。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格局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因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大格局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发明】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底线。 敬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本态度。
16.9【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道的,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仍不学习道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发明】孔子承认人的差异非常大,并认为后天学习可以弥补先天缺失。
16.10【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⑴,见得思义。”
【注释】忿,悁也,狷急。
【翻译】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态度”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得体?“处事”要想到是否敬慎?“疑难”要想到是否求教?“着急”要想到是否有困难?“见到利益”要想到是否合理?
【发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也都要及时的反馈评价。这是反省提升的工夫。
16.11【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⑴探汤:用手去试探沸水。汤:沸水。
【翻译】孔子说:“发现良善,就像追不上似的(立即学习);发现邪恶,就像手碰到开水(赶快避开)。我见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隐藏起来努力达成心中的理想,采取适宜行动来践行心中的道义。我听过这种话,可惜没见过这种人。”
【发明】一时一事的小善小恶,容易做到。一以贯之的大是大非,难以坚守。
16.12【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⑴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注释】⑴首阳:即首阳山,据说在今山西运城南,为当年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有伯夷、叔齐墓。
【翻译】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没有什么获得感值得一提。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在称颂他们。人生的意义大概就在这里吧。
【发明】真正的圣贤,会让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获得感,尤其是精神上的获得感。
16.13【原文】陈亢⑴问于伯鱼⑵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⑶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⑴陈亢:即陈子禽。⑵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⑶趋:《康熙字典》走也。小步快跑。
【翻译】陈亢问伯鱼说:“你也许听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吧!”伯鱼回答说:“没有。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不能言谈应对。’我回来就学《诗》。有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礼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回来就去学礼。”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两次。陈亢告辞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个收获,听到了学《诗》的道理,听到了学礼的道理,听到了君子不偏爱儿子的作风。”
【发明】这则故事至少透露两重意思。一是君子无私,乃至于无我。二是“道”就摆在那里,就看你是否去修。只有一心向道的人,才会得道。
16.14【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⑴;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⑵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注释】⑴小童:谦称。犹说自己无知如童子。⑵寡:即“寡人”,古代帝王、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翻译】国君的妻子,国君称他为“夫人”,夫人自己谦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呼她为“君夫人”。
【发明】每一个称呼,就代表一个角色,代表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