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看到了“电影纪录片”公众号推荐的高分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了凡四训》吸引了我,原因之一是在电影名的右侧写着“改变命运”四个字,其二是评分高达9.2分。
看了电影之后,意犹未尽。一查发现电影是由名著《了凡四训》改编而成的,于是赶紧下单买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都太喜欢了!本着“好物就要分享”的初衷,决定写一篇小文把这部电影、这本书分享给更多的有缘人,希望大家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袁了凡,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明代思想家,著作包括农业、历法、军事、音乐、几何、佛学等。
这本书由费勇教授翻译,文字清新优美,阅读这样的文字,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本书是袁了凡写给后代子孙的家训,费勇教授说:“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了凡四训”,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一、立命之学
袁了凡自幼丧父,他的母亲让他放弃科举,改去从医,一则可以养活自己,一则可以帮助别人。
但他遇到了会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命该走仕途,并且算好他什么时候考中什么,连分数排名都算准了。后来连袁了凡什么时候寿终也算了出来。
在连续几次考试中,袁了凡取得的分数排名丝毫没有偏离孔先生的测算。
之后袁了凡失去了努力的动力,他感觉既然自己的一生都被命运安排好了,那又何必再去努力?
幸亏他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跟他讲:“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禅师又追问了凡先生是否觉得自己可以考取功名,是否觉得自己该生儿子。了凡先生觉得自己既不应该考取功名,又不应该有儿子。考不取功名的原因是自己没有积累功德善行,不包容别人,心胸狭窄,恃才傲物,直言直行;生不了儿子的原因是自己有洁癖,易怒,不够慈爱,话多,喜欢饮酒,喜欢熬夜。
禅师对他说:“你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过失,那就要把你考不取功名、没有后代的原因,彻底扭转过来。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就从今天开始,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固有命数,是再生的义理之身。”
正是听了云谷禅师的教导后,了凡先生才将名号从“学海”改为了“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
从此以后,了凡先生开始了改过自新的道路。将以前的“过”都尽力改了过来。
很快,他的努力就得到了见证。孔先生算他参加礼部的考试得第三名,而结果却是第一名。可见,命数真的可以改变。
后来,了凡先生坚持践行日日反省,坚持积德为善,他的命数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不仅考取了功名,还生了儿子。
书中,了凡先生告诫后代说:“不论怎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二、改过之法
书中说:“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在这一部分,先不谈行善,先从改过开始,从而获得福气而远离祸害。
改正过失有三个方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敬畏心;第三,要有勇猛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根本觉得错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因而根本谈不上改过;抬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这些说的就是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真的是太可怕了!记得苏东坡曾评价过章惇,说他一定会杀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同要过一个下面就是深渊的独木桥,苏轼害怕不敢过,章惇则面不改色从容而过。苏轼觉得一个连自己命都不惜的人,肯定会杀人,历史后来证明了苏轼的评价是有道理的;知错而能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否则很可能会因循守旧,继续重复着最容易做到事情。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所以,不论犯了什么过错,还是多久以前的事。只要下决心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
无论什么过错,都是从心而起。因此,改过“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静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静了。”
三、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书中讲了许多祖上积德行善,后世子孙享受福泽的故事。
杨荣的祖上以摆渡为生,有一年连日暴雨,发生了洪涝灾害,冲毁了河两岸的很多居民。河中飘走了很多财物和人,其他人只顾打捞财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在一心救人。后来经仙人指点,将祖坟安排在了白兔坟。杨荣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功名,官至三公。杨家的子孙人丁兴旺,出了很多贤能之人。
福建莆田林家,祖上有一位乐善好施的老妇人,常年做了粉团接济那些有需要的人,并且有求必应,从无怨言。后来仙人指点给选了祖坟,说林家的后代子孙做官的有如一升芝麻那么多。林家的后人人才济济,在福建甚至流传着“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书中讲了十个故事,都是讲了积德行善所带来的福报。
做善事还分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阴的、阳的,对的、错的,偏的、正的,等等。
有的言行表面看是善的,但其实并不是,有的言行表面看是恶的,但其实是善的。
“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
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这是阳善;做了好事不让别人知道,这就是阴德。
另外,做了好事要看是否有弊端,是否有助于长远。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将作为别国俘虏的女子赎回来后,没有要官府给的奖金。我们普通人看来子贡做的是大善事,但孔子却说子贡做的不对,因为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的行为好像在说领奖金就不是好样的,从而会导致人们没有动力去赎人。
子路救了溺水的人,然后接受了一头牛的奖励,孔子很高兴,因为他认为以后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救人。
“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
做善事不在小,而在于心诚,在于坚持。如果能长期坚持与人为善,坚持做利他之事,相信这样的人一定会逢凶化吉,福泽后代子孙。
四、谦德之效
“谦受益,满招损。”
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物壮则老。世间万物,都在说明“满”的弊端。
唯有谦虚,才会收获更好的自己。因为谦虚,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才会有空间去充实自己。
书中讲了一个读书人没有考中,没有反思自己,却在抱怨主考官有眼无珠。旁边的道人却说他写的文章一定不好,因为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并且告诉他:“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这个读书人认为自己只是贫寒的读书人,能做什么善事呢?道人说:“只要常常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比如谦虚,并不花费你的钱,为什么不自我反省而骂考官呢?”
后来,这个读书人改过自新,每天行善,最后如愿考取了功名。
写在最后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是袁了凡留给后人的四训,只要诚心按照四训来践行,就会实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境界。
这本书实在是那些不愿意浑浑噩噩随着命数过一辈子的上进人士的福音。读这样的书,修身养性,读完感觉真好,而且意犹未尽,完全可以当作枕边书,时时可以打开读上几页。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本书太功利了,做善事为了积德,为了求得身前身后名,这样做事未免太累。
我觉得即使累,也是让人快乐的累,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费勇教授境界高,他说:“最好是,只做好事,莫问前程,心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