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终于可以行走在阳光里,虽然还带着口罩,虽然每隔一天都要排队做一次核酸。但是在一复一日的挺胸抬头憋气中,还是能清晰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拉进。这个城市也终于逐渐回到了正轨。
月初,又回到了职场。记得二号那天,在电梯里对着9For10F的按钮还真的纠结了一下……二月搬进,三月居家,70多天后再次踏入,宽大的屏幕,舒服的工学椅,既熟悉又陌生。
不想再回首过去几个月的居家细节。忙碌、空虚、期待、无望,很多复杂又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一如现在的生活,看似一切回到了正轨,但有一些东西已经悄然脱离轨道。
认真反思这段时间的变化。惰性真的是件很可怕东西。不是身体上的懒惰,是思维。它就这样潜入,悄无声息,毫无察觉。人还是在忙碌,但会发现有些人和事隐隐在脱离掌控。于是就油然而生一种焦虑感。但由于思维的惰性使然,并没有真的去深度思考,也就无从产生正确的行动。于是焦虑更甚,不想面对不愿思考动辄得咎得过且过。这种内耗实在是很糟糕的体验。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多久?我记不得了。产生的原因是对现状的满足还是对很多事情求而不得的无力感?我也不太知道了。记得再一次储备主任竞聘会上你曾经问过王艳一个问题:你们主任最强的地方是什么?
当时你给的答案是“全力以赴”。时至今日,有多久没有真正全情投入的去做事?想起来真的很惭愧。
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一头老牛拖着一架陈旧的马车在柏油路上行走,呼哧带喘。身前身后有很多车辆。分分钟都会被超越。沉浸在这样一种老迈的无力感和被超越的危机感中,想得很多做得却少。
我想,是时候停止内耗,找回自己了。
一.问题检索
1.对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少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这种变化粗暴的看成代际关系造成的差异。但仔细想想,是我自己功利心太重过分重视业绩从而在认知上产生了变化。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最大程度上,激发每个人的善意。”在这一点上,我要尽快回归初心。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无他,唯用心而。
2.用惯性思维解决问题。
在长时间带组的过程中,的确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确帮我解决了很多的团队问题,但也导致我的思想越来越僵化懒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内心的焦虑感和安全感的缺失,简单粗暴的用招人和业绩追踪来解决问题,其实是自己懒惰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问题产生,而且当我们身处在变化之中,只是以不变应万变。早晚有一天也会被淹没在变化的洪流中。
所以有危机感也要有,更要持续保持学习和应对变化的思维模式。
3.业务面浅尝辄止。
基层管理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业务。
最近明显感觉早会开的很乏力,新人的成长速度也比较缓慢。
先说早会的问题:原因有二。1.人数众多,场地嘈杂,很难“聚焦”。2.内容没有新意,不接地气。
新人成长速度慢也不能归咎于基础和资质。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关注度过于分散。没有在业务上深度钻研的原因。
4.对团队缺乏统筹规划。
其实团队里目前存在很多潜在问题,但因为现在业绩还可以,所以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预防和处理。其实也是自己太懒了……
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行动措施与时效
1.停止无谓的社交,适度娱乐,把重心放到工作上。
2.做好人员分析盘点与备用方案(下周二之前)
3.早会精心准备。
4.李亚兰录音分析(因为本周有个卡中心的比赛,时间上有点赶,周末前完成,必要时会去加班)
5.思考:员工目前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下降,后期如何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