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精神压抑,这种压抑很好地禁锢了人对于快乐的追求,曾有人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准则,遭到了现实社会的排挤,这是一种比死亡还让人慌张的不安感——由此产生了抑郁和焦虑。
(曾在平台上发布过有关文明本能,爱欲发展的文章,但是即第二篇书写的时候一直斟酌于措辞的选用,但至今一年过去了还是未能完成一些表达)
总在对抗中,被迫选择接受一些现实的准则来让自己所处的路可以较为舒适……
人格的自主性就是指,人在创造某些新思想时的独特性,及其生存时期的完整性,人格的自由往往是少数人才特有的权利。弗洛伊德表示:生活是坏的、压抑性的、破坏性的;它也有建设性和生产性的能力。社会不仅是此岸,也是彼岸,人不仅在反抗自己,也在维护自己。如果说社会的经济系统是把握住社会的,那么非人格性关系居统治地位(非人格性的内容包括:法律、金钱、政治或科学等,它是非人格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经济仅仅是决定社会生活的动机之一,它决定的是生活水平的质量,但并不决定个体立于社会中必须有的、不可或缺的东西,至少它不是主要的。
我们与人交流时产生的规则和符码是受文明的约束的,譬如好友到家作客,需要展示的是待客之道和作为来访者应表示的礼貌和问候。这是作为“社会”个体应该有的礼节,但不是人格的一部分;如果我把其归类为文明本能的压抑是一点都不过分的。诸如此类很多的事情,你是可以大胆做出判断和分类的,以至于在职场中、在与陌生人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是接受文明对于自身的压抑,对于随心所欲的控制。
所以很多人说做“自己”很难,能够有独立思索创造的空间更难。前段时间有人跟我说:现在能独自翻开一本书,静静沉思和琢磨都变得十分奢侈。我想想其实也是的,总是感觉被动,又总是感觉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某些在意的事与物突然摔破。这里的事、物需要做一些延展:
孩子的饮食、工作的调整和变动、爱人的关心、个人形象的维护、交流当中的措辞、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对于交通秩序的维护、环境的保护、道德的遵守等等
我夸张地举例可能会受到批评,但在这里举例更多地是希望你可以从中筛选一些你重视的,觉得重要的东西。
我们对于人格的塑造是从各种遗传的物质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组织起来的,而且人格是在纷乱的、变化不定的杂世与人的联系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是文化沉淀下来的产物,回归到最本质的成长是在原生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而这样的环境背后是来自于父母们的文化背景。在尝试解决或者获得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语言和行为上的因果关系,譬如真理=句子、爱情=情感、货币=交易手段、权力=威胁手段等。往往参与其中的我们以为是这样的,那么在道理上就是这样,这是潜意识背后的肯定。
当我们深入探讨现存文明背后的压抑性思想时,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被定义起来了,而且我们也会随着这些被定义了的名词(真理、爱情、货币)所付出该有的行为:“噢,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指我们要过得相对稳定、体贴、温饱有皆,那我就要付出满足个人经济背后付出的所有行为。”
如果深究文明背后对于个体的选择性,对于人格的影响,我想它的答案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因为我们行迹的背后其实一直在现实的阴影下,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形式上的却又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Ps:人格的统一和特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当尝试讨论时,从它的发生到至今的变化联系着太多的外因素,结合文明的变化、一个属、一个系的变化,正如人的需求从本能需求到如今的情感需求是多么复杂,随意拿一个情感需求讨论便需要从个体的发展开始研究,它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诠释的,绝大多数我们只能从宏观出发,大致地描述某些变化下的动机,那政治体制呢?它又在成长中充当什么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