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要旨》要点

定境观心

1.儒家的修身就分为三重境界:静坐思心、定境观心、随处察心。

2.所谓定境观心,是给自己设计一个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人,做特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动态地去把握自己和对方的情欲念,是动态的格物。

具体要求是:

一、随时观察自己情欲念的变化。

二、随时观察妻子(对方)情欲念的变化。三、保持心境的喜乐平和。

控念头

我所说的控念头,是指理清自己有念和欲之后,要完全守着这个念去做,直奔自己的欲而去,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欲,使事情达到预期效果。

随处察心

所谓随处察心,就是将定境观心的状态,变成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定境”,随时随地都在“观心”,都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欲念。

2.静坐思心是练习,定境观心是试用,随处察心是实用。

去病根儿

1、静坐修“去病根”大体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要静心。

第二步,找病根,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省察”

第三步才是去病根,就是王阳明说的“克治”

2、自我约束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寡欲、惜福、勤奋。

另两种格物

对格物的完整理解应该是: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明白事物,这是较低层面的格物,了解社会、理解人性、明白大道,才是较高层面的格物。

明明德

1.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所谓“四心”。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恭敬之心也称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这就是所谓“四端”。

2.儒家修身第一重境界的格物,就是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明白事物,了解社会、理解人性、明白大道;儒家修身第二重境界的致知,就是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恢复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素质。

义利之辨

1.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2.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情为何物?

在控制情上,可以分为两种境界,或是两种控制方法,第一是不要轻易表达,内敛;第二是不要过分,适度。轻易表达那叫没修养,过分表达那叫没规矩,甚至是没道理。所以,修身控情,第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中”,就是应该情绪内敛,不要随时外放,因为纵情会遮蔽智慧,而且也不符合礼。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和”,情绪外放的时候,或者说需要表现情绪的时候,要守着礼,要“中节”,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

克己复礼与慎独

所谓“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以使自己的所做所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知止”,首先要想明白自己应该止于何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你理解的最好的自己;第二步才是“止于至善”,追求实现那种状态,停留在那种状态之中,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修炼就是为己-克己-成己的过程,为己是出发点,是修身的动力,克己是修身的方式,也是修身的过程,成己是修身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我们修身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觉悟与明了

只有觉悟者才会修行,因此说修心的起点是觉悟。带来明了的觉悟才是真正的觉悟。分两个方面。首先,明了,指你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绝大多数人的浑浑噩噩,发现自己与他们的不同,认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另一个高度上,这才是真正的觉悟。甚至会对这个世界存在一丝陌生的感觉,感觉自己不属于当下的这个世界。

其次,明了,也指明白这一切之后,产生慈悲心,而不是傲慢心。怜悯众生的没有觉悟、浑浑噩噩,这就是慈悲心,而不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视未觉悟的众生皆不如己,那就是傲慢心了。有慈悲心,自然会爱人、助人;有傲慢心,则蔑视一切,唯我独尊,变成极端的自私自利者,那样的话,修心就修偏了,也不是真正的觉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错误的思维方式 1.错误的思维方式主要也有三个:程式化、想当然、跳跃。 2.思维程式化的最大问题在于,人会在不知不...
    顺寰阅读 492评论 0 0
  • 日记 1.修心反思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记日记。 2.写日记的时候,很容易使自己静下心来,这是第一个好处。要把自己一天...
    顺寰阅读 762评论 0 0
  • 诚意 1.修身是八目的核心,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古人简称为格致诚正,是修身的具体方法,后三目,齐家、治...
    顺寰阅读 1,493评论 0 0
  • (一) 和三火妹是在报社实习的时候认识的。 刚去没多久,某一天我去上厕所,三火妹刚从隔间里出来,主动找我搭话。我客...
    少女勺子阅读 458评论 3 2
  • 我是一个在旅途中从不与陌生人交流的人。 本次培训归途,在青岛开往北京的高铁上,莫名其妙就多了一嘴,邀请...
    flh1972831阅读 39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