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父母跟说: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只能去电子工厂打工,或者跟楼下的人一起捡破烂。于是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大学本科,努力让自己不要落后。
但是真正步入职场后,却发现逆袭并没有自动出现,反而对生活的热情,渐渐被疲惫、压力吞没,变得迷茫。
而一个叫孙玲的女孩,只是读完了高中,从女工起步,花了整整14年完成了从月薪6000的女工,到60W的程序员的蜕变。
我们总说人生一开场的初始装备太差,如果拿到好剧本,也许人人都皆有成为top20的潜质。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会将人生活成了另一个版本?
一、你从未尝试过主动追寻渴望
“内驱力”的概念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指的是在和环境交互中,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自我力量。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而持续不断地做出的积极主动寻求满足的行动。埃隆马斯克指出自己的成功是来源于内驱力。
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很喜欢北影节看法语老电影,每次观感都被中文翻译破坏,一气之下,决定自己花5个月报班学法语,现在已经可以自在的听原声,畅游在法语世界。
一个拥有内驱力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质驱动,本身就有很强的渴望去做成某件事。
二、渴望的目标,是外部设定,还是自设定?
当然,也有人想要了解法语,报了一个法语班,学了一周就放弃;职场上,有些人在竞争机制强的公司就能够快速成长,换了个佛系上司,就大不如从前;或者是明明给孩子设定了期末进步90分,执行计划实施比登天还难。
在寻求满足目标前,你拷问过自己吗,你所渴望的,是来源于外界,还内心?
学习法语也许单纯喜欢法语发音;职场进步神速,也许单纯因为顶着压力;实施不了计划,也许是计划设置与孩子的自我目标相去甚远。
外驱力就像是马拉板车,一旦马拉不动,板车就会失去前进动力,自己毫无掌控感可言,而内驱力就像是加满油的汽车,有动力、掌控节奏,随时踩油门随时出发。
比起看重外驱力,更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如果反过来将外部驱奖惩内化成内在目标,则一旦有风吹草动,我们内心也随之崩塌,只能不断在“躺不平也卷不动”的状态里内耗。
三、极小的向往,藏着内驱力萌芽
你可能会说,我生活里填满了工作、别人的需求,我不知道驱动力在哪怎么办?也不知道自己热爱啊?
张佳玮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许多时候选择的东西,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而仅仅出于不够了解的向往。没关系,我们都经历过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
你要做的是不忽视每一个渴望了解的向往,不轻视为此做出的每一次努力。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什么感觉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没有短期回报我也愿意坚持做下去的事有哪些?
然后随之而来,你会发现:热爱就是每次试错之后留下来最长久的那个选择。
不断扩大场域,尝试,愈发开放,接受新事物,你会发现蝴蝶效应开始在身边显现。当你做一件小时,能力也在提高,当面临庞大复杂的目标,你也会充满激情和干劲儿。
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最好状态,是靠着内驱力完成迭代,而不是外部力量敦促。唤醒内驱力,先从找到自己的渴望开始,体验完成渴望带来感受,持续将渴望投入到工作、生活中,那么你将不再受内卷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