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四模块的第九部分《怎么指导儿童写读后感?》,这节是魏智渊老师的文章,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当儿童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强烈地感觉到有话要说的时候。儿童迫切地想要表达,想要交流,这时候就需要会写读后感。
2.儿童写读后感的能力,是需要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练习的。在这里,老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3.读后感有一个基本结构,其他更复杂的结构,都是由基本结构变化而来。这个最基本的结构是:
我读到了什么?我感到了什么?
还可以把“我感到了什么”再分为两层:
我怎么看待我读到的东西(认识)/我怎么感受我读到的东西(感觉)
这种认识对我有什么启发/这种感觉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样的话,也可以把基本的结构分为三层:
我读到了什么?
我认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认识/感受怎么启发/影响我?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正常状态下的自然阅读过程。我们读到一个故事,形成了一个认识或产生了-种震撼,这种认识或震撼,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4.读后感的开头,通常不能过长。因为重点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的认识与感受。“我看到了什么”只是一个引子,引发了后面的认识与感受。
5.主体部分,是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一部分的关键,在于清晰。清晰在于,要试着把感受也好,看法也罢,能够有秩序地表达出在这个训练过程中。
6.读后感经常还会有第三部分,就是将作品与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起来。
7.一切思考和感受都有内在模型。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交流过程,是一个书中的内容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认知的过程,而这个思考和认知,又是建立在我们生命和生活特性的前提下。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在掌握模型和训练模型的同时,去获得一种写作的自由,即“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多复杂的读后感模型,都只是基础模型的组合或镶套。
二、学习心得
“在掌握模型和训练模型的同时,去获得一种写作的自由,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写读后感,首先要尊重自己真实的感受,其次要学习清晰地表达,最后将作品与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起来。为了实现以上效果,可以借鉴一些模型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