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朋友向我抱怨,“明明我就是想让他多陪我说说话,有错吗?为什么在他眼里,我就是无理取闹呢?”
原来朋友那阵子工作压力很大,回家时常跟男朋友发牢骚。男朋友就以她不够正能量,不够懂事把她奚落了一顿。为此,两人大吵一架,冷战了好久。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对话中,能够很容易表达的,都是字面的意思,而谈话者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变化都是潜在的信息,很容易被表面信息所覆盖。
男朋友看到的是朋友整日传递负能量,没有看到的是她背后巨大的压力。两个人认知上的偏差,让他们的情绪无法达到共鸣,因此才会给信息传递带来麻烦。
我们都知道,谈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情绪会占据上风,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是很难做到的。
如何才能让谈话内容做到无偏差传递呢?
读完《高难度谈话》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高难度谈话》这本书是由道格拉斯•斯通、布鲁斯•佩顿、希拉•汉三位共同完成的。
道格拉斯•斯通是美国知名的沟通专家。他曾深入参与1980年美国伊拉克人质冲突谈判,结束南非种族隔离谈判,并被哥斯达黎加总统奉为座上宾。
布鲁斯•佩顿也是畅销书《谈判力》的作者之一。而希拉•汉则身兼数职,她不仅是哈佛大学的讲师,还是咨询集团的合伙人。并且她所撰写的关于谈话的文章也被刊登在多家知名书刊杂志上。
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对话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发生了什么”的对话,“情绪对话”,以及自我认知的对话。突破谈话瓶颈,实现完美沟通。
我们在开篇提到,两人由于认知不同,造成了理解偏差,从而把问题归结到了对方的身上,这才造成了,两个人一个比一个更强硬,从而引发争吵和冷战。
首先我们要明白,争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像书中的冰激凌事件:男主人公只是想提醒女主人公,注意摄入的热量,女主人公却认为他在挖苦自己。而男主人公则认为女主人公无理取闹。
在这件事情中,两人对对方的意图假设都是错误的。他们的结论都是基于对方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而形成的,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将自己的好意与坏影响放在了一起。就比如我们常说的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实际上无论你如何安抚,打了一巴掌的坏的影响是无法被抵消掉的。
这个时候即便我们嘴上不说,心理也会陷入指责的怪圈,不断地去批判对方。这样一来就很难找出真正的矛盾所在了。
这个时候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归责”,也就是要理解对方,凡事向前看。
在归责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下三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应该只关注自己的责任。
第二种误区,放弃职责是对自己情绪的否定。
第三种误区,归责意味着指责受害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责任,比如在职场上遭到了不公待遇,我们通常会向家人或朋友抱怨,而不是寻找机会与领导倾谈;原生家庭带来的认知偏差,让两个人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最重要的是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很难避开情绪,一旦存在了想要放弃情绪的想法,可能就会在谈话中表露出来,或者是直接爆发。
情绪是随着思想感知而变化的,所以想要改变他,我们要先改变自己的想法。书中讲到了,一个人在潜水的时候遇见了鲨鱼,在看到鲨鱼的最初,他的心跳加快,这个时候他的情绪是害怕。而当鲨鱼游近了,他看到这是不攻击人的礁鲨,情绪变得亢奋,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观察鲨鱼的好时机。
所以在我们谈话之前,首先要审视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接着了解对他人意图做的假设是否是正确的,最后考虑规则体系,让自己的谈话有目的,做情绪的主人。
除此之外,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聆听。只有你专注的聆听,及时准确的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才能让谈话顺利进行。
我们要始终记得,人都是平等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特别是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防出现人微言轻的情绪,一旦出现这样的情绪,则没有办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能够避免上面提到的问题,想要实现完美沟通,还要懂得如何将一件事情表达清楚。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不要把结论当做真理。
第二,让对方知道结论是从何而来的。
第三,不要使用“往往”、“从不”,这样夸大其词的言论。
这一点与我们日常写作是相通的。为什么有时候自己的文章会被批成是“说教意味太强”?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把结论当做真理。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引导对方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你说的是正确的。
只有在发起谈话时,注意自己和对方的情绪,用心体会,时刻谨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避免谈话变成吵架。
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所有的争论和争吵都是双方相互的。我们只有投入足够的耐心和恒心,谨记谈话的原则,时刻关注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才能避免事态恶化,才能收获完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