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
周梵
84个笔记
第三章 明白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 第三章 明白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 你是在为你的角色服务,还是让你的角色来服务你的生命,这是个很重要的选择。
>> 内心越不稳定,越期待环境稳定
>> 内在力量不够,令我们跌入环境失控的循环
>> 如果你想要升级你的生活,你必定要开始一些冒险,你需要进入一些全新的场景,做一些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把你的生活打开,那些新的可能性才有机会进来。
>> 只是因为自己能够平静应对事情的能力太差。
>> 批判是最有效的削弱内在力量的方式
>> 艾克哈特说,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对当下的批判。当我们力量不够时,就会希望“意外”不要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所以就会变成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抗拒,认为那“不应该发生”,那么自然就会觉得这是个错误。
>> 但抱怨就是抱怨,抗拒就是抗拒,不会因为你找的“替罪羊”更宏观和抽象,这种抗拒当下和内心不稳定的情形就会消失。
>> 批判别人和批判自己,本质上没有区别
>> 那么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放下抗拒、给出接纳的句式——“×××是可以的”,比如:
“孩子哭是可以的,哭久一点也是可以的。”
“我因为孩子的哭泣而变得烦躁也是可以的。”
“孩子是可以有烦躁情绪的,他也是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
“老公做一件想让孩子开心的事情,没有预料到后面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可以的。”
>> 你在服务你的角色,还是让角色服务你
>> 而当一个人强迫自己必须“为他人着想”“为自己所在的系统着想”时,也会强迫别人必须“为他人着想”,结果每个人都不敢为自己想,出于责任和义务去为别人着想,必须压抑着渴望活出自己的这股原始的生命力,所以就会变得非常地分裂纠结。也在这个过程中,遗忘了自己。
>> 你是谁?
>> 当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年累月地这样在某个角色中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会慢慢地把自己的本体丢掉,逐渐失去自己,只剩这个角色了。
>> 找到自我与角色的平衡
>> 当我们对自我本体的关注和对角色的关注严重失衡时,你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关注的重点都会围绕着你的客体。
>> 越是把客体当作自己全部的人,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也越严重。因为我们越无法在一段关系中做到独立,我们越失去自己生命的重心,就会把这个重心压到对方身上,对对方就会有非常多的要求和期待
>>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关系,因为这注定会让我们给出的爱充满控制和压力,可是没人喜欢把别人的人生压在自己身上,哪怕这个人是自己最爱的人。
>> 不要被你的创造物所裹挟
>> 可是,生命中哪有那么多迫不得已和被逼无奈。无论何时我们都有第二个选项,只是我们都被自己的惯性思维困在一个认知框架中,做在那个层次和境界认为的价值最大的选择而已。
>> 如果没有成功,你的归依之处在哪里?
>> 梭罗说:“忙碌不足以为人,蝼蚁也很忙。问题是你在忙什么呢?”
>> 所有你的创造物都只是阶段性地陪伴你
>> 不管别人懂不懂,你每周都应该找时间放下所有,滋养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你自己,你值得对自己这么费心。
>> 只要那是我真的想要的,我都可以创造出来。你可以拥有很多个身份,只要你本体的光辉没有被蒙蔽,你可以创造出各种你想体验的身份的类型和深度。
>> 无论是创造,享受,体验,放下,拿起,离开……通通都是可以的,因为你才是一切的源头。
>> 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 很多人生命中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 力量来自为自己的感受和选择负全责
>> 但其实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你选择的自由,当我们感到自己会被别人逼迫或者限制时,只有一个原因——自己不敢拿出力量去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力,或者说把为自己命运做决定的权力送给了别人。
>> 自己越缺乏力量,就会对他人越依赖
>> 敢于拒绝才能真正地承担
>> 事实上,这个决定其实是你深思熟虑,权衡过你能够承受的最大的风险和其中的利益之后所做的当下你认为对你最合适的决定
>> 当我们把责任推出去时,也把内在的力量推出去了
>>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既想做自己,又不敢全然地做自己,因为当你做自己的时候你就要为自己的一切来负责
>> 但真相是:没有人能真正地胁迫你做任何事。我们之所以会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最后那个呈现的结果都是我们认同的。
>> 从始至终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 在任何时候,你都有三种以上的选择,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要么接纳。
>> 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就会成为“坏人”,不敢做“坏人”而做的“好人”也不是真正的好人。最大的自由才能带来最大的成长。
第四章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
>> 第四章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
>>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
>> 直面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粉饰它
>> 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因为你要承认自己是可以“自私”的,允许自己“自私”,完全接纳自己有“自私”的这一面。
>> 被压抑的需要并不会凭空消失
>> 当我们不尊重自己的需要时,自然就无法很好地尊重他人的需要
>>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但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 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需要,你才变得真实有担当
>> 父母期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是因为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掌控感,当孩子不听从的时候,父母的这种掌控感就消失了,因此会带来不安和焦虑。
>>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
>> 突破不配得感
我们常常用“等有一天,我就可以”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假设作为动力,来驱使自己熬过当下的辛苦和疲惫感,可事实上,“未来”永远也不会来,因为每一个“未来”都在当下发生。不要委屈你的“当下”,在此刻,学会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拨出一些时间来休息,来滋养自己:
去湖边坐一会儿,发发呆,看看波光粼粼的水面,让心和湖水一起缓缓流淌,去感受这其中的美。
或者画画,不管是画得好不好,去画自己想画的就好。
甚至是对陌生人微笑,蹲在地上看蚂蚁,观察树叶或小动物……
当然你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任何你觉得有趣的、能享受的事,都可以去做。不要等到有时间了再做,不要为发朋友圈炫耀才做,不要等有了很多钱才去做,现在就去做,而且是只为享受当下去做。同时你去自我观察——一小时,两小时之后,你的心里有没有感到隐隐的不安?有没有小小的声音在问自己:
“这样真的可以吗?”
“这会不会太过奢侈?”
“还有一堆事儿呢!”
“这样会不会太自私?”
“有这必要吗?我是不是在浪费光阴?”
现在,请放下你的“不安”与“愧疚”,借由冥想,不断告诉自己,我值得被宠爱,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把时间使用在哪里,我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因为我才是我的世界的主人。我好了,我的世界就会好。我可以享受滋养,享受富足与平静,善待自己,重视自己,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我值得享有生命中一切的美好。
>> 教会你身边的人如何爱你,是你的责任
>> 如果你决定留在一段关系中,那么就要为这段关系负责任,学会如何与对方沟通,告诉对方你的需要和边界是非常重要的。
>> 及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边界
>> 很多人抗拒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会有这样一些逻辑:
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懂我,如果你不懂我,就说明你不爱我;
如果你不懂我,我不会跟你说我要什么,因为如果是我找你要你再给我那多没意思啊;
如果你知道了我想要什么必须要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达,那也说明不爱我。至于我具体想要哪种方式,第一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但是我清楚我不想要什么;第二同上,如果我告诉你了,那是我找你要来的,你再给我就没劲了。
>> 而且表达一定要即时,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去表达,最好不要用回避、自我说服等方式来把期待压制下去,除非你自己感觉你可以彻底转化和放下这个期待。如果你都不为你自己的感受负责任,却期待别人来为此负责,期待别人来让你开心满意,这是不可能的。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任是很重要的一种自爱的能力。
>> 你的期待在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吗?
>> 当你能即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你已经为你的关系的进步迈开了很大一步了。
>> 那么接下来还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评估:
第一是对方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能量支持他满足你的需求;
第二是对方有没有足够的意愿去做,也就是你们过去的关系基础是否达到了这个前提。
>> 找别人要一样他们根本给不出来的东西,只能徒增彼此的痛苦。
>> 爱是积累来的,不爱也是
>> 如果你客观地评估之后,发现以对方目前的能力和能量状态确实给不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有两种选择:要么支持对方、滋养对方,让他慢慢获得这种能力;要么放下这份期待,学会自我满足。
>> 真正自信自爱的人才可以在关系中做到平衡
>> 暖男只有是心灵深处对关系有着安全感并有感知他人的能力的人,而且自我价值较高,他们能够自信自爱并拥有完整的自我,才可以在关系中做到很好的平衡。他们会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体贴而不谄媚,真诚而不刻薄,幽默而不低俗,博学而不卖弄。这样的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性成熟。
>> 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先天和后天的条件
>> 因为改变是需要力量的,责备除了会让对方觉得愤怒和愧疚之外就是会有深深的无力感,无力感一旦出现,自我改变的力量就完全丧失掉了。
>> 支持对方最好的方式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对方的自我价值感低、自信不足,就多欣赏、肯定、感激;对方缺乏安全感,就多表达“我有多么需要你”“你对我有多么的重要”;对方缺乏力量和勇气,就多给对方一点空间和耐心、鼓励和看到……
>> 如果对旁边的这个人你已经没有意愿给出滋养和支持,那么你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离开这段关系。
>> 如何面对指责,取决于你的选择
>> 而根据量子纠缠原理和关系的互动叠加法则,一旦一个人A开始表达爱,另外一方B也开始表达爱,B给予越多,A也开始给予更多,因此进入给予爱的正向循环。
>> 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理解、陪伴、肯定、欣赏、关心、赞美、信任、支持……
索取爱的表现形式有:抱怨、讽刺、辩解、指责、讨好、批评、控诉……
>> 不愿意给的理由归根结底就两种:
我认为不够,给不出来,我期待对方给我。内心的声音大致是这样的:凭什么要我给他爱啊?我觉得我还没有被爱呢,为什么他不给我呢?应该他给才对。
对对方有评判,不想给。内心的声音大致是这样的:我看这人不顺眼(我就是看不惯他这样的行为),我不想给他爱。我就不让你如愿以偿,我要让你知道你这样是错的。
>> 所以面对这种类型的指责时,你要做的就是洞察对方这一刻想要的是什么,给出对方需要的理解、感激、支持就行了。
>> 对方的指责和你的感受本质上也没有任何关系,都取决于你做怎样的选择。而自由选择的力量就在你内心深处!
>> 你获得的爱,取决于你感受爱的能力
>> 你自身的能量越高,你感受到爱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你能量越低,即使你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可能依然感受不到爱。
>> 因为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时,不管别人怎么做,他总有办法证明你不爱我。
>> 你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你可以感受到多少爱
>> 爱不是努力换来的,一旦开始努力去取悦、讨好对方而压抑、牺牲自己,爱就消失了。
>> 在关系中你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呢?是假设自己值得被爱还是不值得被爱?可是在一段关系中,原告和被告都是你自己,你相信什么就会在那里找什么证据。
>> 当我们无法爱自己时,我们就会以己度人,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可爱,所以推测别人也会觉得自己不可爱。
>> 学会爱自己,才能把自己内在的黑洞补上
>> 任何事情如果无法停下来,就变成了瘾,我们有坚强瘾、独立瘾、付出瘾、优秀瘾、工作瘾、懂事瘾,我们上瘾的事情越多就越不自由,就会陷在这些瘾头当中看不清真正的自己,离真正的自我越远,内心的黑洞就越大。
>> 如果你喜欢为他人付出,那就好好享受为他人付出的过程,而不是自我强迫和牺牲,想做就去做,不想做时能毫无愧疚地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