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一个行业久了,每天都会有人加微信,很多是学生推荐给亲朋加的,需要咨询或者想上课,不少人就是这样结缘的,我不知道他们,但在找到我之前,他们已经知道我。昨天找我的新朋友里,有两位是需要处理青春期少年问题的,一位拒绝了,因为只是普通的青春期问题,而青少年个案我一向是比较少接的,忙不过来,也因不是我最擅长的;另一位我同意如果有需要可以加急排面询,因为情况比较严重,面对亲人离世产生严重的心理、行为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们国家一向比较缺乏完整的生命教育,所以很多人对生知道较多,对死亡却很避讳,但死亡却是人一生中不可逃避的事件和话题,不论是自己终点要面对的还是生活中面对亲人的离世。如果这一版块的教育是空白,一旦接触到则有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导致创伤后遗症。比如原来的错误认知被事实颠覆(原来以为人不会死,或认为人要很老才死,但事实未必是这样),内心产生极大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突然死去、身边的至亲会突然离世或总有一天离开自己等;另一层打击则有可能是与逝者感情甚深,逝者的离开使在生的人情感一下子严重失重,万念俱灰想追随进行自残或丧失生的动力——恐惧和极度的悲伤,以及人终将死亡的生命真相刺激带来萧条感(产生既然人总是要死,早死晚死有什么区别?活着有什么意思等想法),都有可能使人在至亲离世后产生一些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佛教的理念中,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占了四苦,生的苦不必细述(反正我们都已经生了),活着一天天面对衰老、人会生病、最终我们都逃不了死亡的结局,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可惜目前国人多数缺乏信仰,却极迷信,追求吉利、迷信报应,乐于谈生,却恐于论死。大人从不与孩子提死亡相关的字眼,孩子好奇问起会被大人批评,哪怕涉及相关的字眼也会被要求“刷新”一下,因为忌讳,也因为祝愿;亲人长辈与孩子谈起寿命,总会说孩子会平安健康、长命百岁。事实被掩盖,在欺瞒中长大的我们,天真的认为死亡是很遥远的事,很多人认为死亡的字眼是不吉利的、不能提,人是能够活到很老才死的——在这种自欺的思维中,很多人不懂、无力珍惜当下,还有拖延症(反正离90岁还有很多时间,来得及做很多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意外时大受打击。
如果我们冷静、认真地想想,就会知道死亡是不分老幼的,并非所有人都是活到白发苍苍才会面对死亡,既是人生无常才是真相,逃避又怎么会是通往幸福的路?及时地进行如法的死亡教育,既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人和活着的时光,避免人生留下很多遗憾,或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事件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去年为广州的一个机关单位上过一堂危机干预课程,因为同事突发心梗离世,很多人难以接受,整个单位笼罩在悲伤和恐惧中,需要进行干预,谈谈死亡,谈谈如何面对死亡。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和少年人?
朋友前不久面对了母亲的逝世事件,事隔一个月后相聚,谈及事件虽仍悲伤难禁,但也看得出她已放下前行,我们都是佛弟子,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我们知道死亡只是一生功课的完成,爱从来不离不弃,而真正的爱是可以怀念,但要放手,让逝去的亲人前行。席间她问我,在送别她母亲最后的时段里,她的孩子都全程陪同,这样是否有问题?我说要看孩子的反应和父母的引导,如果孩子没有因之害怕、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父母又能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事件,那么这是很好的一次死亡教育。她说没有,孩子整个过程没有害怕,只是很好奇地问了很多问题,而她逐一解答了,我说那便没有问题。
如果有些事情终归没办法逃避,那么直视,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质量,不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