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作为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进步的速度并非单纯取决于读书时间的长短或数量的多寡。读书的本质,在于解决我们各自人生旅途中遭遇的种种问题。由于人生的境遇不同,经历各异,所面对的困惑自然也千差万别。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5500年文明史的中国,无数先辈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深刻洞察与反思,提炼出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理论,使之成为宝贵的经验财富。
尽管前人留下的智慧宝库浩瀚无垠,但每个时代、每种境遇下的挑战总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前人的经验总结永远无法完全贴合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死读书不可能解决自身的困境,关键在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实践。正如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所示,他虽自幼饱读兵法,却在实战中盲目照搬兵书,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导致惨败,自身丧命,数十万赵军亦惨遭坑杀,这便是纸上谈兵的惨痛教训。
书本上的理论,是前人通过总结形成的知识。知识的应用,便是解锁这些宝贵经验的过程。我们应当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追问其来龙去脉,整理其适用条件,即解锁前人在特定时代、特定境遇下的经验,并将其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通过实践验证,使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精髓“知行合一”,常被误解为简单的“知而即行”。实则,王阳明所倡导的“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的是对“知”(知识、信息)和“行”(经验、行动)都要加工,这样二者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合一”。
《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的第五章,正是引导学习者如何通过分析整理信息、追问反思经验、内化应用知识这三个维度,构建全面而立体的学习能力。它告诉我们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为能力。行动带来新的经验,阅读带来新的信息,反思带来新的知识……这样,学习才的能力可以不断在体验和反思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