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按照晋国的总体战略,希望培养吴国成为在东南方向上牵制楚国的重要力量,以达到遏制其实现“淮、泗战略”的目的。
如图,楚国东进的基地主要有两个方向,北线是以息县为要塞沿淮而下进入泗水流域,南线是以六、蓼、舒、巢等征服的淮夷方国为基地,通过巢湖进入长江下游。而吴国则正好相反,只有通过反向攻入两个方向才能够进入淮河中游广阔的淮夷部落聚居区以缴获人口、物资。
就晋国的需求来看,希望吴国尽量走北面的A路线以堵住楚国进入泗水的通道,而就吴国的立场而言,南面的B路线似乎更有吸引力,因为首先距离吴国近,其次可以攻取巢湖这个巨大的水面作为控制周边地区的据点,而楚国从地理上却难以有效支援。
由于这一分歧的存在,导致吴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能真正如晋国所设想的那样与之形成配合,此失配也同时为楚国争取重新控制局面提供了可乘之机。
吴王寿梦卒(前561)
……秋九月,吴子乘卒……(春秋.襄公十二年)
吴王乘(王号寿梦)是春秋时期有可靠文字记载的第一代吴国君主。楚申公屈巫臣流亡晋国之后,建立了中原诸侯与吴国之间的关系,并派其子屈狐庸留在吴国作为“大行人”。当寿梦王去世之后,鲁襄公还特意通过宗法手段承认了其吴国王室作为周人同族的地位:
……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左传.襄公十二年)
也就是说当同为姓姬诸侯的吴王去世之后,鲁侯当临于宗庙,也即周族之庙,简称周庙。
不过寿梦王的去世确实给吴国带来了一定混乱,除了众所周知的诸王子对于继承人的争议问题以外,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此后即位的诸王对攻楚战略方向的选择上悖离了晋国所安排的A路线,转而采用更加急功近利的B路线,导致吴、晋在军事上无法有效配合。
当楚共王在位三十二年去世当年(前560),即位仅一年的吴王谒(诸樊王)立刻按照B路线溯长江而上,在巢湖进入长江的入口庸浦遭到楚师反击:
……秋,楚共王卒……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堂。君子以吴为不吊……(左传.襄公十三年)
是役吴国遭受未有的惨败,主将公子堂战死。失败后的吴国只好于次年的“向之会”上向诸侯“告败”,以请求诸侯出兵支援,结果遭到晋中军佐范宣子的斥责:
……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左传.襄公十四年)
从明面上来讲,这是士匄指责吴人不顾楚有共王之丧而出兵违反了礼数,实则批评其背弃之前晋国所希望的A路线而转走B路线,以至于得不到与诸侯联军的配合。
晋国在会上公开拒绝出兵支援吴国,导致晋、吴关系暂时出现裂痕。此后吴人仍独自坚持攻击巢湖周边的B路线,导致楚人在淮河流域来去自由,为其通过泗水北上宋、鲁、莒等国打开了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