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首发“百家号”,ID:随风静水,文责自负。
“……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没有找到的门;这石头,这树叶,这门。所有那些已经被忘却了的面孔。”《天使,望故乡》开篇这段文字让我脑海蓦地闪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开篇的文字,又是一部追忆往昔的书。
这是一部在作者、写作背景、书出版后所获得的荣誉全然不知晓的情况下,仅看书名就让我打开的书,仅看了开篇这段文字就想去读的书。
这是一部人生飞扬时,很难读下去的书;光阴瘦了,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会不时在记忆中飞舞。打开《天使,望故乡》,随着主人公尤金·甘特寻一扇没有找到的门,也觅一扇属于自己的门。
1
《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富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书,是二十世纪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自传小说,一个关于尤金·甘特的成长故事,也是一部心灵成长史。沃尔夫后面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网与石》《你不能再回家》,有人将这四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沃尔夫坚信“一切严肃的文学作品说到底都是自传性质的。”虽说,这不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但在作品中,沃尔夫无数次生动地再现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感受,把外部世界的画面、声音、气味完美地展现出来,与感官感受交织,同普鲁斯特意识流的文字颇为相似。
沃尔夫饱满而立体的文字像一幅画、一首歌、一股清泉从眼前、从心底淌过,让我沉浸于文字的享受中,更是他对时间、孤独、生命、死亡的思考让我读完这部长篇巨作。
“在无言中,我们回忆、寻找那伟大的、被遗忘的语言,寻找那通向天堂却又消失了的小路,还有那块石头,那片树叶,那一扇没有找到的门。它们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找得到?”
“哦,失落了,随风追忆吧。魂兮,归来!”
书中反复出现石头、树叶、一扇没有找到的门,让近乎琐碎的内容充盈灵性,有着浪漫的诗意,还有几分神秘。沃尔夫相信树叶、石头皆能通灵,而亡灵们终有一刻会长风万里魂兮归来。
《天使,望故乡》的副标题“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更切合小说内容。沃尔夫在书中试图重现那种被埋葬的生活,那个早已远去,无法回归的人类童年时期的美好生活。
故乡,既是尤金·甘特的故乡——美国南方一个山区小镇,也是他的灵魂归宿;天使,既是指尤金的父亲甘特梦想雕刻出的天使头像,也是穷其一生寻找那条通往天堂的遗失小路,一扇未曾找到的门。天使,隐喻着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尤金,还是他的父母,或是哥哥本恩,皆在寻找一扇属于自己的“门”。
故乡,是让我们既爱又恨的地方,是我们想逃离的地方,是我们远离后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无论我们是否有故乡,无论我们的故乡在哪里,皆需要一个故乡,哪怕是别人的,哪怕在想象中。
抑或,故乡真的只能遥望,我们对之充满眷恋,那颗念旧而纯真的心,一直在寻觅自己的心灵原乡。
2
托马斯·沃尔夫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因天资聪慧在当地的私立学校就读,接受过良好教育,成为家中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孩子。16岁时,他进入北卡罗莱那大学,已展示出惊人的写作天赋,毕业后,放弃工作机会,毅然前往哈佛大学继续学习。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恩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1938年,沃尔夫感染肺炎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天使,望故乡》写于1926年,沃尔夫在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理想与追寻,失落与矛盾。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尤金就是他自己。
小说结构简单,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从尤金出生写起,记录他身心的成长过程,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直到19岁前往哈佛大学学习为止。场景主要在尤金的出生地——美国南方一个山区小镇,尤金上的高中和大学。
书中的人物主要是尤金的父母,哥哥姐姐。尤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亲已50多岁了。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有限的环境中展示了不同的自我,每个人物皆真实、鲜活,虽说时代、地域、文化不同,人性却相同。从书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父母的影子,家庭的影子,还有周围人的影子。一个家庭也是浓缩的社会,从甘特一家中,读者也可窥见二十世纪初美国中下层社会人们的生活。
故事情节也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众多细枝末节让故事略显琐碎,然而,沃尔夫却能将那些貌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写得清新隽永,鲜明独特。浓烈的抒情性文字,大量意象的运用,诗性的语言让我沉浸其中,而非情节。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不会仅有美的文字,美文下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更为重要,而超越时代,跨越种族、国界、民族、地域,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触及读者心灵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堪称经典。《天使,望故乡》虽说脱离不了时代,却超越了时代。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终将面临孤独、死亡,在一次一次身心逃离中与之对抗、妥协。生命终归于平静,然而那些曾激起的微澜、波涛已深深印在我们的生命中,那不仅是我们活过的日子,更是我们愿意记住的日子。
3、孤独
“赤裸裸地,我们独自来到这个孤独的世界。在黑暗的娘胎里,我们无法了解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亲的肉体之后,我们来到了这个难以说清、无法互通的人间牢狱。”
我们生而孤独,一路走来,行过生命,孤独总会在某个时候与我们相伴。《天使,望故乡》也是写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几乎与尤金一生相随。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尤金的父亲甘特,母亲伊丽沙,哥哥本恩,姐姐海伦,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孤独对抗。
“我们之中,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的兄弟?有谁曾经探察过他父亲的内心深处?有谁不是永远关闭在牢狱般的境遇中?又有谁不是永远地孤独、如同身处异乡的游子?”
这是异常孤独的一家人。尤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伊丽莎生他时已42岁,父亲甘特也50多岁了。有着艺术气质富有浪漫色彩的父亲与过于注重物质现实的母亲无法交流,家里总是弥漫着“硝烟”。父亲酗酒成性,母亲揽财成癖,如此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从小就好读书的尤金性格内向、孤僻,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哥哥姐姐也是各顾各的,唯有小哥哥本恩关心他。父母不是不爱他,却不懂得怎样去爱。墓碑雕刻匠的父亲不时给他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深深影响尤金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但父亲常常酗酒,醉后乱发脾气、打人骂人已是常态,母亲后来到城里开客栈,只把他带在身边,却只顾自己挣钱,还让他放学后去卖报赚钱,一点不关心他的身心成长。
尤金只想逃离他的生长环境,无论是父亲山里的家,还是母亲城里的客栈。
父母不恩爱,兄弟姊妹不友爱,互不沟通,更勿说理解。一家人被禁锢在孤独中不能自拔,在孤独中扭曲着自我。这样的家庭氛围令敏感的尤金感到他的童年、少年唯有灰暗的色彩,感受到缺乏爱与交流的孤独,被人误解的孤独,在一个陌生世界孤身奋战的孤独,透露出对人生的绝望与荒凉。
幸而,尤金喜欢看书,在书中,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来自家庭的温暖唯有哥哥本恩,本恩用自己打工的微薄收入给家人买礼物,尤其疼爱尤金。当吝啬的母亲只顾赚钱不管尤金时,看着尤金长长的头发没有理,穿得破破烂烂,他怒斥母亲,并表示母亲不管他来管。本恩买了双皮鞋,因皮子太硬磨脚,想扔了,母亲硬让尤金穿,尤金穿上硬生生把脚夹成畸形,好几个月都没恢复,气得本恩把皮鞋扔了,母亲心疼不已,抱怨很久。其实,尤金家并未穷到吃穿都成问题。精明有着商业头脑的母亲在城里开的客栈足以让家人好好生活,吝啬成癖的母亲却选择与尤金父亲分居两地,令一家人四分五裂,各自在自己的孤独中挣扎。
尤金在失落的背后,并没有像书中其他人物那样沉沦于孤独,他一直在寻找一扇门来摆脱孤独,那扇门也是他在孤独中不懈地寻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尤金之所以没有沉沦,除了来自与他心灵默契本恩的兄弟情谊,更有精神上的母亲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尤金的老师,不仅赏识尤金的文学才华,还关心他的身心成长。担心他看书太多累坏了身体,长了黑眼圈,身体太单薄。玛格丽特弥补了尤金缺失的母爱,尤金也很敬重这位精神上的母亲。本恩与玛格丽特是尤金灰暗成长路上的一抹亮色,让他在寻找自己那扇门时少走弯路。然而,哥哥本恩就没这样幸运了。
本恩一直在寻找一扇光明与友爱之门。家人无视他的存在,他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人的关爱,尤其是对弟弟尤金。战争来临,激起了他杀敌报国的热情,将对家庭的爱转移到对祖国的爱,甚至想用生命来保卫祖国,然而,他的身体状况根本无法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梦想还没有上战场就夭折了。他困在自己的孤独中,永远寻不到那扇光明与友爱之门。本恩年纪轻轻就不幸患肺炎,在绝望中死去。
书中每一个人物皆是悲剧。尤金的父亲甘特不是生来就是一个酒鬼,也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梦想的人。他的梦想是将心中深沉而莫名的东西表现出来,那就是雕刻出天使头像,却无论如何也雕刻不出来。妻子伊丽莎一点不理解他,为追求自己的发财梦,不惜两地分居,在甘特年老病重时也不管他,更勿说那虚无缥缈的梦想。每当甘特喝醉了,就会跪在店门外摆放的石雕天使前哭泣,述说心中的苦闷。这是多深的孤独呀!冰冷的石像承载着他的孤独,最终也未找到那扇通往梦想的门。
尤金的母亲同样孤独。悲惨的童年经历导致她对贫穷有着本能的恐惧,抓住一切机会积累财富,根本无暇顾忌家人,家中也无一人理解她。两个儿子的早逝只令她短暂痛苦,并未让她觉悟,依然执迷财富,最后,尤金也逃离了她。这样冰冷的母亲,怎么会让人爱呢。她以为如此辛苦挣钱是为了家人,家人却不理解,痛苦地活在孤独中。亲人一一离她而去,待她醒悟时,为时已晚。
孤独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穿越的壁垒,也是孤勇者建立精神家园的坚固壁垒,在壁垒之下,竭力维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荒谬的世界中,唯有孤独教人学会思考,从逃避到释然,从抗争到承受,在不断推石上山周而复始的荒谬中寻求人生的意义,生命也因此有了精彩。人生的单行列车轰轰前行,唯有孤勇者方能坦然承担生命的悖谬,在虚无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4、逃离
“天意引领一位英国男人来到一位荷兰女人身边,这够奇特的了;然而,从埃普瑟姆到宾夕法尼亚洲,又循着公鸡那伴着日出的高亢打鸣声及天使那柔和而坚毅的微笑进入环绕着阿尔特蒙的山区,这样的命运安排则起于一种阴郁的奇特机遇,这机遇在一片灰尘扑扑的地带产生出新的奇迹。”
书中这段话交代了尤金的父亲甘特的今生过往,语言现代,却是一个现实的故事。甘特,这个英国后裔的美国人起初有钱买下一间小酒馆,因为贪杯,把赚来的钱都喝掉了,变成一个流浪汉,靠在谷仓边与当地人斗鸡勉强度日,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流浪到美国南方阿尔特蒙小镇。然而,甘特并非一个仅满足过日子的人,他无意于财富,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15岁的少年甘特在尘土飞扬中看到纪念死者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小天使的笑容,就有了一种模糊、强烈的愿望,想把自己内心深处某种神秘而无法言说的东西传达出来,开始了他不断折腾的一生。现实令他迷失,让他总想逃离当下的环境,寻找那扇属于自己的门。
甘特为妻子修了一座房子,那座房子是他心灵的化身,然而,在他妻子伊丽莎看来,只是一块地产。他们的婚姻就是一个错误,双方困在“牢笼”中,无休无止的“战争”,互不理解,只想逃离对方,当伊丽莎离开他到城里去开客栈时,两人都有解脱之感。
甘特在孤独中挣扎,以酗酒和谩骂宣泄内心的不满,伊丽莎就成了他发泄的对象。他渴望远行,只想逃离无望的现实。加利福尼亚之行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远行,也是他彻底放弃挣扎,放弃追求,放弃寻找的标志。他已经陷入了一成不变的生活陷阱之中,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已成为苟延残喘的老人。
甘特固然是个失败者,有着精明商业头脑的伊丽莎开客栈赚了不少钱,但依然是个失败者。 她决定到城里开客栈,也是逃离无望的婚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扇门。她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却不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究竟什么事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书中的人物皆在逃离,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这个人口只有4000的小镇就是这部长篇巨作描绘的地方,是沃尔夫既爱又恨的地方。生活在这个狭小天地的一家人皆有着躁动的灵魂,封闭的环境让尤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和憧憬,却不是外面世界对他的诱惑,而是要逃离封闭狭小的天地。父亲不断营造的孤独感和迷茫的家族氛围也促使尤金逃离,在一种流浪的状态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15岁的尤金第一次出远门旅行,以为可以走出迷失,却又陷入青春期对爱情渴望的迷失中。
“睡梦中,他听到幽灵的呼唤:‘醒醒,长着通灵耳朵的孩子,进入的却是黑暗。醒醒,幻影,进入我们的身体吧。试试,试试,试试这条路吧,打开光明之门……’”
尤金对母亲开的“南都”旅馆很不喜欢,母亲一心扑在旅馆的经营上,忽略了对家庭对孩子的爱,尤金觉得这一切都是“南都”造成的。16岁时,尤金就进入了州立大学。不仅是对阿尔特蒙山区小镇的逃离,也是对“南都”的逃离,对牢笼般家庭的逃离。
16岁的尤金爱上了大他5岁的劳拉,也是母爱的缺失。短暂的欢爱让他不仅体味到爱情的甜蜜,更有母爱的温暖。然而,劳拉毕竟是成年女子,只把尤金当作孩子,不久就到异地同别人结婚了,令尤金痛苦不堪。
家人把他的失恋皆不当回事,还嘲笑他。伤心的少年离家出走去找劳拉,尤金到了劳拉所在地,并未去找劳拉,在把家人给他的钱用完后,就去做体力劳动挣口饭钱。尤金既是对家庭的逃离,也是对爱情的逃离,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书中的每个人都在试图逃离,唯有尤金的逃离通向了光明。少年尤金已意识到自己是天才,也是沃尔夫自己。木心说:“天才的第一特征,就是逃。天才是脆弱的,易受攻击的,为了天才的成熟,只有逃。”木心到美国之前,已平反昭雪,享有功名,却毅然决然抛下这一切,到美国从头开始。天才拒绝平庸。
天才大都清楚自己是天才,要寻觅属于自己的一扇门,唯有逃离。倘若沃尔夫不逃离生长的小镇,何来后面的成就?人们总是舍近求远,看不起熟悉的人,甚至还会嫉妒。尤金便遭到兄弟姊妹的嫉妒。天才注定不能过凡人的生活。
尤金的父母希望他进入政界,获得世俗名利。尤金刚进大学时也想按照父母的意愿,但走着走着就发现从政不适合自己,却也不很清楚要走哪条路,哪一扇是属于自己的门。
尤金就在一次次逃离中寻觅那扇通往光明的门。哥哥本恩的死让他渐渐找回迷失的自己,19岁就大学毕业的他再次逃离家庭,踏上去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
5、死亡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在每个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我们都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叫着飞向死亡,每一刻都是通向历史的一扇窗户。”
托马斯•沃尔夫写《天使,望故乡》才29岁,虽说写的是尤金从出生到19岁之间的事,却仿佛写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世。这个文学天才以超越年龄的成熟讲述人世的悲欢,青春的困顿与迷惘,真诚地进行自我暴露与探索,诗性语言,荡气回肠,喷薄着生命的激情,对孤独、逃离、人生意义、死亡进行深度的思考。
抑或,天才艺术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力,敏感、细腻、脆弱的个性,方能在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示生活细节,捕捉到凡人眼里看不到幽微,触及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这部巨作像一部史诗,像一条巨流河,清澈见底又常常滞流污浊。小说虽按时间顺序,在写到哥哥本恩的死时,就像走到迟暮之年的老者在追忆往昔,写满了人生的无奈与岁月的沧桑。
沃尔夫用了不少篇幅描写本恩的死,尤金从本恩的死中看到的是自己的死。沃尔夫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命运,38岁死于肺炎,而本恩也是死于肺炎。写的是19年的人生,却写尽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我们尽可能相信生命是虚无的,也可以相信死亡的虚无以及死后生命的虚无——但是谁能够相信本恩也是虚无呢?”
此部书中,沃尔夫没有写父亲甘特死去,但用了很多笔墨写甘特从患病到一天天衰弱到临近去世前的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告别,而不像本恩的死来得那么突然。本恩委实太年轻,死得太早,让年轻的尤金思考死亡,由死亡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死亡就像一个美丽、温柔的女人,就像本恩的朋友和爱人,前来解脱他,给他治疗伤口,把他从人生的折磨中拯救出去。”
本恩的人生是失败的,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地方度过短短的26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扇门,带着遗憾,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与恨中离去。
父亲甘特的死是漫长的。尤金目睹父亲的患病、衰弱,对亲人的依恋,对死亡的恐惧。日渐衰弱的身体、不幸的婚姻、不和谐的家庭让他慢慢放弃心中的天使,不再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扇门,仅为活着。本恩的死,让他不再只顾着幻想自己的死亡,而是逃回到逝去岁月的荒原中。
沃尔夫欲寻回往昔,用文字给那些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人留下最完整最清晰的画像,却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纷纷消逝于岁月的长河中。他认定自己的逃离丢弃了身边的人,陷入迷失之中。
“……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哦,魂灵啊!一道光……一支歌子……一道光亮……掠过山丘的一束光……照过我们的头顶……小城上空闪烁的星星……照耀在我们的头顶上……一束光。”
小说就在尤金与本恩的魂灵对话中结束,其实也是尤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与之灵魂相契的本恩也是尤金的另一面。在一次次对话中,尤金渐渐找到通往自己那扇门的路,那就是离开故乡,到新的天地寻求出路。他恍惚看见父亲店门前的石雕天使动了起来,隐喻着通往光明之门即将找到,他必须远走他走,却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天使,望故乡!”原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托马斯·沃尔夫将之作为书名,显然,比副标题“被埋葬的生活的故事”诗意,犹如《追忆似水年华》《飘》……恰是这个书名让我读到了这部巨作。小说讲述的不仅仅是沃尔夫被埋葬生活的故事,也有我们被埋葬的陈年往事,那些被风吹走的石头、树叶又被风吹了回来,一束光,照过我们的头顶,一扇门,永远在寻觅。
梦,总在远方;故乡,只能遥望。
后记
《天使,望故乡》现实体裁,现代写法,有着作者意识的流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迥异于传统小说的写法,却又不是意识流小说,深深吸引我的是沃尔夫诗性的语言,更有对孤独、逃离、梦想、命运、死亡,人生意义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思索。
《天使,望故乡》一发表便震惊了整个西方文坛,传到中国却很晚。我竟未从文学史上读到这位天才作家,倘若不是极富诗意的书名,不知还要错过多久。读完这部长篇巨作,意犹未尽,遂找到根据托马斯·沃尔夫与大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天才捕手》,若不是这位曾一手发掘过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伯乐发现了他,很可能西方文坛没有托马斯·沃尔夫的一席之地。
当珀金斯坐在火车上,读着手稿中“……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没有找到的门;这石头,这树叶,这门。所有那些已经被忘却了的面孔。”这段话时,我的思绪再次被带入书中,“人生只有一次旅程,最初、最后,只有一次旅程。”在这唯一一次旅程中,我们如何做自己?
火车轰轰向前,石头、树叶在风中飘荡,还有那扇未找到的门,永远在远方,却被风不断吹回到往昔,逆风而行,遥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