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很多父母认为,当他们评判和处罚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教育孩子他们会说:“我要给你上一课,让你永生难忘。”他们教了孩子什么呢?他们教给孩子的是,他们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规则和价值观办事,就会受到评判和处罚。他们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这些父母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教给孩子们“交流的大门是敞开的”这一道理。
16 岁的艾丽莎对母亲说,她和朋友想尝试喝酒,她能不能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参加鸡尾酒派对?表面上看,这个请求太放肆了,但艾丽莎这话的背后其实另有含义:她和朋友们参加过一些提供鸡尾酒的派对,但他们不想在不安全和没有成年人监管的情况下尝试酒精,他们同样不想在喝完酒后开车回家。他们希望征得父母的同意并在有监管的情况下喝酒,这样父母也可以在他们喝完酒后接他们回家。艾丽莎的父母是否答应了她的要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针对这件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他们进行了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谈话,而不是愤怒和带有评判性质的直接拒绝。
这并不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溺爱和纵容孩子。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会设立高标准,但是他们也会教孩子如何达到这样的高标准。他们也会说不,但会在合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尊重孩子的情况下说。下一次你想处罚孩子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你这样做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我会评判你和惩罚你?还是我会帮助你思考和学习?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很多父母认为处罚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民主、带有情绪的处罚只是在告诉孩子要听父母的,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情绪。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就会抓住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机会,然后尊重孩子,和孩子商量、交流建设性的想法,从而让孩子学到东西并提升能力。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曾经有一个妈妈和我说,孩子没有写完老师留的作业,她非常生气。然后就惩罚了这个孩子。惩罚的方式是:让孩子拿着笤帚从一楼到七楼,扫楼道。孩子越扫越生气,心里对妈妈更是多了一份烦躁。那个妈妈还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样做不对吗?我就想让他知道,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去,多辛苦。”妈妈看孩子不服气,自己也很生气,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了。其实,仔细想想,不写作业也不一定以后一定扫大街吧,没有必然的联系呀。如果要惩罚孩子,也要让他体会不写作业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带着情绪临时想到的和作业无关的惩罚。从这件事情中,孩子学到了什么呢?更加痛恨妈妈了恐怕,不论是在能力上和让认知上,孩子都没有很大的进步。显然,这个妈妈的惩罚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与真正的教育相差甚远,只有能力提升才是有意义的。
A2:我的应用(目标和行动)
目标:运用自然后果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行动:每一次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带情绪地表达。让孩子自己承担可以承担的自然后果。事后帮助孩子一起梳理总结,从这件事情中学习到了什么?以后怎样做才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